科學研究
學術動态
首頁 >> 科學研究 >> 學術動态 >> 正文
中日關系新思考——記洪詩鴻教授“關于中日政治經濟熱點問題的若幹思考”講座
發布日期:2007-04-05

2007年3月28日下午14:00-15:40分,在六教B103課室,太阳日語系04級部分學生以及部分研究生有幸聆聽了由日本國阪南大學教授洪詩鴻博士所作的題為“關于中日政治經濟熱點問題的若幹思考”的精彩講座。盡管時間不長,但在短短的一個多小時裡,洪詩鴻教授運用各種比喻、旁征博引,将外行人看來複雜難懂的中日關系、經濟政治現象生動而淺顯易懂地展示在大家面前,讓大家大飽了“耳”福,同時思想方面也深受啟發。

當天下午,在陳多友教授的陪同下,洪詩鴻教授兩點鐘準時來到課室,此時教室裡已經坐滿了慕名前來聽受講座的學生。

首先,陳多友教授為同學們簡單地介紹了洪詩鴻教授的履曆,使大家對洪教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接着,洪教授面帶笑容,以一種謙虛的學者風範開始了他的講演。洪教授在深入淺出地為大家講解日對中的投資、中日企業交流等國際經濟方面的知識的同時,還謙虛地自嘲自己已經跟不上現在年輕人的思想,感歎這個時代變化太快。經濟的全球化正是推動時代發展的催化劑,它不但使世界變成地球村,也讓世界驚歎于中國發展的飛速,而洪教授指出,這一點恰恰是影響中日關系的關鍵。一直以來,日本的民間對中國一直抱有一種神秘感,雖說是一衣帶水,卻不甚了解。但是,自2004、2005年,日本的貿易值開始從歐美轉向亞洲之後,中國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國,其貿易值已經突破2000億美元,這使得日本不得不再次認真地審視中國。在談到中國市場所存在的巨大潛力時,洪教授幽默地說,這都要多虧了毛主席當年的一句話“人多力量大!”。

講演上,洪教授屢屢妙語連珠,現場氣氛十分熱烈。他指出,過去在以中國為首的東方,都是農業型社會,講求合作、和諧,而中國現在的發展方向也是在向着和諧社會努力。當今世界的經濟是全球化的經濟,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自己單獨搞經濟,中日合作,是符合時代潮流的。最後,他認為,中國要成為經濟大國,就必須面對現實,繼續擁抱全球化,走和諧社會的道路,團結周邊的合作夥伴;同時他也希望現當代大學生們在看待中日關系的時候,能更多地從曆史的整體和國家的全局去考量,不應該以傳統的方式去處理中日關系,更不能一刀切;中國其實可以以國際準則和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利益。

精彩的講演完畢,大家感慨萬千,争先恐後地向洪詩鴻教授請教各種問題。同學們對中日關系的關注,和所提問題的深度讓洪詩鴻教授深深感觸到廣外學子勤思善問的優良學風。在面對同學們的各種提問時,洪教授仍然保持着笑容,帶着謙虛的風度耐心地一一作答,話語中,“企業的行動是沒有國界的”這句話一直深深地印在筆者的腦海裡。

最後,陳多友教授對洪詩鴻教授的演講進行了精辟的總結,陳教授說,這一席演講是一個經濟學家基于理論的研究和現實的考察所得出來的先端的思想見解,洪教授回避了難懂的專業術語,以一種簡單易懂的方式向大家闡述了中日經濟政治關系,大大開拓了同學們的視野。同時,陳多友教授鼓勵還同學們平時要多接觸前沿的技術成果,不隻是單單為了作一名翻譯,而應該培養自己具有高屋建瓴的視野。然後,講座在大家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了。

記者:餘曉珊 攝影:劉青雲

上一條:透視日企 決勝職場——記“日企在珠三角經營活動和就業日企心理準備”專題講座
下一條:比較方知差異,交流促進了解——記兼平先生及兼平女士關于中日文化對比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