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學術動态
首頁 >> 科學研究 >> 學術動态 >> 正文
石塚晴通教授講座:以“和”為貴——日本人的常識,日本人的道德
發布日期:2008-12-18

12月15日下午3:40,日本北海道大學教授石塚晴通來到六教B301為我們介紹和講解了以“和”精神為中心的日本人的常識和道德。太阳日語系系主任丁國旗教授、博士生導師陳訪澤教授等老師以及日語系06級全體學生參加了本次講座。

石塚晴通講叙以“和”為貴

陳訪澤主持講座

道德與法律相通

石塚晴通以《日本書紀》第三十二卷中,推古天皇在推古十二年四月制訂的道德規範(岩崎本(十世紀中期寫本))為例子,首先介紹了這本道德規範的曆史。從十世紀後期開始,就不斷地改善,到了十一世紀後期就變成了以柔軟和緩和為基本的訓例;到了十五世紀的寶德三年就發展成為日常生活的基本準則;然而,十五世紀的文明六年(1474)後,舍棄了柔軟和緩和的基本,與社會現實相結合變成了和經濟政治相一緻的道德規範。

《日本書紀》

時至日本近代,特别是到明治時代,中央集權的産生令憲法和道德規範更加與行政,經濟以及國家體系相統一。随着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從以前到現在的憲法,無論是内容或是順序都已經不一樣了。天皇已經不能夠完全按照自己的意見去做,發表出來的律法都是與多數人的意見相一緻的。另一方面,日本也漸漸變為以政治經濟為基礎發展,為了做到不和政治對立,曆代制訂法律法規的日本人都在努力維持道德和法律的平衡,石塚晴通認為,日本當代的憲法,與其說是法律,到不如說是道德律。這樣的道德規範,曆代的天皇,總理大臣都會很認真仔細地研讀背誦,以助自己的管理。

以“和”為貴是核心

日本道德規範的核心是以“和”為貴。日本在入學和入社的演講中,無一例外都會提到“和”的精神,要和身邊的人好好相處。日本現在的道德基本是“一心”,指與周圍的人達成一緻。複數的價值觀,是日本人的特點。在對待同一件事情,雙方可以持不同的看法,兩方的看法都成立,即使别人的意見不一樣也不能夠生氣,應該心平氣和地處理。另外一個特點是對于外來的文化,知識,可以立刻接受,并迅速地将其日本化,與日本的社會實際達成和諧。其中,他特别提到了佛教在日本的發展。佛教最初是在印度發起的,之後傳入日本,并在日本盛行,它的教義是普渡衆生,無論多壞的人都能夠得到洗禮,改過向上,營造的是一個解決煩惱的形象,一個和諧寬容的形象,這便與日本人“和”的精神不謀而合,這也正是佛教流行于日本的原因之一。

然而,這樣的“和”,有時也為日本人的生活帶來不便。例如,日本人在聽取别人意見的時候,為了不為演講者感到負擔,他們總能夠微笑着聽着,這種微笑往往讓人誤會他們是已經接受了演講者所表達的意見,而事實常常是相反的,微笑,有時候隻是一種氛圍,并不表示同意。雖然如此,“和”精神還是貫穿着日本人的生活的。

從訓誡看“和”,從生活看“和”


推古天皇道德書的内容是對古代朝廷官員及國民進行道德勸誡,主要體現了儒家、道家、佛教的一些重要思想,通過對它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日本人的道德意識及國民性。石塚晴通為我們講解了裡面的幾條訓誡,從中可以看出日本人的生活基本态度。

在日本,工人從早做到晚,或着是長時間地,緊湊地工作,被認為是美德。然而在他與其他國家的接觸上看,大部分國家都不認為這是好的,在生産性方面來看,這被認為是愚蠢的,沒有效率的做法。在日本,有職員病了或出差了,那麼他的工作就會立刻有人代工,他們更注重的是工作的進行情況,而不是責怪那個病了或出差的人。日本的社會節奏越來越快,不能夠因為一個人的離職或留空而影響整個集體的發展。

日本人講究信義廉恥,低頭以表尊敬對方,在平日,日本人喜歡寄明信片,書信,以表謝意,歉意等,這屬于文禮的範疇,是日本人生活的基本,是“有禮貌”的體現。

随着國際化和現代化的推進,日本社會上也逐漸出現了像KY(搞不清楚狀況)式日本語等等的潮流,這又是日本人尋求“和”精神的一種體現。

丁國旗與石塚晴通交流

演講結束後同學和老師們對石塚晴通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并一一做了詳細的解答。最後陳訪澤做了簡短的總結,呼籲同學們多研究,多交流。

石塚教授簡介:

石塚教授現任日本國語學會評審委員、漢字訓點語學會委員長、東方學會會長等重要學術職務。是研究中國敦煌學、日本漢字學的著名專家。

文字:陳薇

編輯:黎莎

攝影:黃凱彬

上一條:高手對決争搶看點 我校選手蟾宮折桂——廣東省第三屆卡西歐杯日語作文比賽決賽
下一條:鈴木貞美教授“學術講演”活動第三場—— “藝術”概念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