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對于外國學習日語、研究日語的人來說,通過了解日本人愛拿什麼比喻什麼來加深對日語以及日本文化的了解,還是很有意義的。”12月7日下午,來自南京國際關系學院的揭俠教授在二教116主講《從慣用句日漢慣用修辭運用上的異同》主題講座時這樣表示。太阳全體08級學生、研究生以及日語系教師參加了此次講座。
揭俠說,比喻在任何語言裡都是最主要的修辭方式之一,但在習慣性地選擇對象來加以比喻上,即語言在喻體的選擇上,往往因語言和民族而異。他指出,日語中有許多慣用的明喻形式,對于日本人來說或許已成為僵化的、了無新意的語言,但其中卻蘊含了許多日本文化固有的寓意。這對于學習日語、研究日語和日本文化的人具有重要的意義。揭俠教授用日漢語雙方慣用語的豐富例證表明了這一點。

揭俠教授講學中
日語慣用比喻三大類
揭俠首先列舉38個日語中的慣用比喻。他指出,從與漢語比較對照的角度看,日語慣用比喻大體可以分為三類,即日漢語表達接近者;反映出日本風土人情特點者;顯示出日本人獨特感覺者。日漢語表達接近,指的是日、漢語使用大緻相同的本體和喻體去表現大緻相同的意思或者使用不同的喻體表達相似的意思,反映出中國人和日本人感覺或感受上的一緻性。比如中文講“像畫一樣漂亮”和日語講“絵に描いたような美しさ”;漢語中的“切身感受”和日語中的“身を切られるような思い”;漢語講美女“嬌滴滴”,日語講“水の滴るような美しさ”;漢語講“捅馬蜂窩”會帶來麻煩,日語講“蜂の巣をついたような騒ぎ”等等都有着極大的相似。另外,日漢語表達接近還有一部分是日本借用的中國說法,如“たなごころを返すように容易だ”多半是漢語成語“易如反掌”的日譯形式。
反映出日本風土人情特點,是說所使用的喻體體現了日本風土文化的某些方面。比如從“大船に乗ったような気持ち”(乘坐大船穩當)可以折射出島國上的日本人大都有豐富的乘船經曆,大都熟悉乘坐大船穩當。但中國北方人大多沒有乘船的經曆,所以漢語表示為“背靠大樹好乘涼”,這顯示出日本風土文化的特點及中日文化的不同,也反應出日本人熟悉樹木竹子一類的植物,而中國人對馬牛驢以及文章較為熟悉。揭俠教授通過許多生動活潑的例證,反映出中日兩國因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差異,也體現了兩國文化在慣用語選擇喻體上的差異
所謂日本人的獨特感覺,是指日本人在運用比喻時對喻體具有獨特的體會和把握。“綿のように疲れる”(累得像棉花),“歯の抜けたような寂しい感じ”(覺得像掉了牙齒一樣痛的寂寞)諸如此類。揭俠說:“這些既細膩又特别的表達是值得我們仔細品味和學習借鑒的。”

演講現場
漢語慣用比喻的三大特色
接着,揭俠又列舉了79個漢語中常見而日本人頗為費解的慣用語比喻。他指出,從與日語比較對照的角度看,這些比喻呈現與典故、傳統文化的相關性,反映出中國風土人情及與“吃”密切。
揭俠教授解釋道,例如“情人眼裡出西施”中的“西施”是古代美女之名;“冷闆凳”“下馬威”之說來自古代官場;“半斤八兩”出自舊制的衡具,而“張三李四王二麻子”中的“張”“李”“王”則取自《百家姓》中的大姓。揭俠教授在這裡補充,人們常将日文中的“痘痕も笑窪”(麻子成了笑酒窩)翻譯為“情人眼裡出西施”。他提出對此類翻譯的看法,他認為這樣翻譯未嘗不可,但是應該先将日文原比喻譯出來,讓人們了解到另一個民族使用的本喻體情況從而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
第二,不少比喻反映出中國的風土人情。這裡指的是中國人特别愛以陸上動物作為喻體,比如牛(“牽着鼻子走”)、羊(“順手牽羊”)、虎(“如虎添翼”)等。與中國不同,日語中的比喻特别喜歡以魚作為喻體。漢語講“添枝加葉”“添油加醋”,到日語裡就成了“尾鰭をつける”——添魚尾加魚鳍了。這體現出了中日文化的差異。最後,揭俠指出,漢語中的許多比喻還常常以“吃”說事。“油瓶倒了也懶得扶”、“添油加醋”、“露餡”、“撈油水”、“喝西北風”等都在不同程度上與吃有關聯,中國人“民以食為天”的觀念在日常的比喻中可見一斑。
揭俠教授最後謙虛地表示,這隻是他個人的一個學習心得報告,希望能夠給正在學習日語的同學們有所幫助,有所啟發。
文字:郭美燕
攝影/編輯:陳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