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10月27日上午,在韋立新教授的引薦下,複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徐靜波做客太阳,與太阳日語學子交流日本飲食文化。講座以日本飲食文化為切入點,系統深入地講解了日本飲食文化的曆史淵源、發展以及中日文化的内在聯系。

徐靜波教授介紹日本精進料理

韋立新教授主持講座
在教授韋立新的簡短介紹後,徐教授從彌生時代開始,依次詳細講述了奈良、平安、鐮倉和室町、江戶、明治、大正時代,以及從二戰至今日本飲食文化的特點和其成因。最後還特别講了近代以來各種日式飲食的來源和特點。

講座現場
教授徐靜波說道,徐福東渡至日本,是可考的中華料理傳入日本的最早記錄。而在奈良平安時代之前,日本人受佛教文化影響,禁止吃肉食,所以在研究古代日本食譜的時候見不到關于肉的記錄。在奈良平安時代,中國唐果子傳入日本,日本貴族開始以模仿中國飲食為貴。
在鐮倉和町室時代,随着葡萄牙和西班牙新航路的開辟,南蠻料理在日本傳播。江戶時代是日本傳統料理完全形成的時期。此外,他還展示了許多美食圖片。他生動地介紹了“懷石料理”名字的由來。據說,僧人在戒規下,吃得十分簡單清淡,但卻有些饑餓難耐,于是想到将溫暖的石頭抱在懷中,以抵擋些許饑餓感,因此有了“懷石料理”的名稱。
在各種料理中,他還介紹了一種與中國關系密切、有趣的料理,其名是成吉思汗料理。他還說道,在近代,随着各種飲食的傳入,日本早已形成了不同于外來飲食的獨特的飲食文化。
附:
徐靜波,複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教授,1956年9月出生于上海 。1983年7月畢業于北京語言大學外文系日本語言文學專業本科,1988年7月畢業于複旦大學中文系中國文學批評史碩士課程,獲文學碩士學位。 曾任早稻田大學訪問學者、長野大學客座教授、愛媛大學外國人特聘教授、山口大學東亞研究科外國人教授。主要研究領域: 中日比較文化、中日文化關系,日本文化。著有專著《梁實秋:傳統的複歸》《東風從西邊吹來——中華文化在日本》 《日本飲食文化——曆史與現實》以及衆多譯著與學術論文。擔當的科研項目: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項目“近代日本作家與上海(1920-1937年)”;“特大型都市公益性文化體系研究——東京和上海的比較”(已結項)。
文字:陳玩伶
攝影:郭美燕
編輯:邝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