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12月19日下午,我校雲山學者石剛教授在北七教110室為東語學院師生作題為“日本語意識形态與中國”的講座。太阳教師、本科及研究生等聆聽了本次講座。東語學院的日本外教也前來聽講并在講座結束後提問。張秀強老師主持講座。
本次講座以“國語”概念的形成為線索,介紹了日本近現代的語言觀念變化和意識形态的形成過程以及與中國的相互關聯和影響和社會語言意識在歴史進程中的發展脈絡,着重闡述了日本的國語觀念對中國的影響,其中包括語言觀念和語言歸屬感等問題。
首先,石剛教授解析了“語言是交際工具”這一說法包含的欺瞞和誤導成分,批駁了語言工具論或外在說。教授認為,語言是一種外在的“工具”這個貌似貼切的隐喻雖然獲得了很多人的認同,但實際上包含了很大的虛僞成分。語言不同于工具之處,正是在于語言與社會、人的心理,思想和意識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系。這一觀點對我們認識語言的社會性和人文性有着極為深刻的意義。石剛教授深入淺出,生動翔實的為我們解釋了語言到底是什麼,應該如何看待語言,并運用淵博的學識為我們講述了東亞地區近現代語言系統的創制過程及語言觀念的變化,通過對日本語言觀念形成的過程對東亞地區的影響,将其作為中國的參照系,剖析了近代中國的語言政策和語言觀念。

石剛教授闡述“日本語意識形态與中國”
石剛教授在解構“語言實體觀”的基礎上,帶我們一起關注近代中日兩國在語言文化思潮方面共同面臨過何種局面,相互有過何種交叉影響這一問題,為我們詳細的介紹了日本語的創制曆程。在東西方民族主義思潮交彙沖撞,東亞地區殖民地統治的曆史進程中,社會意識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同時在新的“他者”視點刺激之下應運而生的“國語”概念,其中包含了許多深刻的意識形态内容。作為一個近代的創制物,對于時代的發展具有象征性意義。而與此同步,“國民”“民族”“臣民”“人民”等一系列密切相關的用語所構成的概念網之形成過程,也從其他側面顯示了國家觀念與國語觀念的相互關系。

認真聽講
通過石剛教授的對于語言觀的深刻解讀,聽講者對語言所包含的意識形态問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相信大家在今後的學習中,将不僅僅把語言當作一種交流的工具,而會着重發掘語言所包含的更深層次的意義。
文字:黃文軒
攝影:羅雪瑜
編輯:陳淑蓮
附:
石剛教授簡介
畢業于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博士課程。日本成蹊大學文學部教授,大學院博導。太阳成集团tyc234cc雲山學者講座講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語言學、比較文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