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5月25日上午,大連大學副校長、日本語言文化學院院長宋協毅教授在七教314為日語系師生帶來題為“中日語口譯員和同傳譯員的培訓法”的講座。
首先,宋教授講述了培養口譯員與同聲傳譯譯員的必要性與同聲傳譯發展曆史。進入21世紀後,世界各國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交流愈加密切,因此培養日語口譯員與同聲傳譯譯員是當務之急。早在公元前2500年,埃及已經有同聲傳譯的曆史記載;中國漢代的《說文解字》也記載了“傳譯四夷之言”這一事實;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英法兩語開展同聲傳譯,由此可見,同聲傳譯由來已久。

宋協毅教授精彩講座
接着,宋教授重點講述了成為口譯員與同聲傳譯譯員所要具備的能力。他指出,語言應用能力、文化理解能力與理解概括能力是口譯員必須具備的能力,口譯員不僅要能夠自由地變換兩種語言思維,而且要具備高度的文化素養、深入了解兩國文化背景,還要觀察說話者的意圖、将對方的話歸納整理,清晰地表達出來。要成為口譯員已是不易,而要成為同聲傳譯譯員,難度更是大大提高。宋教授說,要成為一名同聲傳譯譯員,口頭表現能力、良好的身心素質、臨場應變能力、廣闊的知識面、團結合作能力和職業道德缺一不可。
然後,宋教授談到了同聲傳譯的訓練方法。在他看來,同傳之路是沒有捷徑的,也沒有什麼特别的技巧,唯一的方法就是練習、練習、再練習。在聽力練習方面,他推薦聽NHK的新聞、看訪談類、音樂類與體育類的節目以及人物的演講。除此以外,跟讀與模仿也十分重要。不僅是日語,中文亦是如此。小時候,我們背誦詩歌也是模仿朗讀者的聲音,就算我們背下來了也隻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學習往往就是從這種模仿開始的。
精彩的演講過後,宋教授呼籲日語系學生,要有“自己什麼都能記住,什麼都能翻譯”的信念,對所有事物都抱有好奇心,努力學習,日後成為一個優秀的口譯員。
此外,宋協毅教授來訪期間,還參加了日語碩士生的畢業論文答辯。陳多友院長向宋協毅教授頒發了日語口譯翻譯碩士校外指導教師聘書。

陳院長向宋教授頒發聘書
文字:陳碧盈
圖片:陳碧盈
張秀強
編輯:鐘海瓊
附:
主講人簡介:
宋協毅,1958年生,1984年畢業于大連外國語學院日語系,1988年赴日本國立名古屋大學留學,1991年獲得碩士學位,1998年獲得博士學位。現任大連大學副校長、日本語言文化學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