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動态
一堂别開生面的翻譯課——宿久高教授講座側記
發布日期:2011-04-01

本網訊 3月21日上午,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原會長、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宿久高教授為日語系三年級學生帶來了一堂師生互動、氣氛活躍的翻譯課。講座主題是“漫談漢日翻譯”,即如何把漢語譯成日語。這是宿久高教授繼09年12月之後再度前來講學。太阳院長陳多友、副院長丁國旗也出席了本次講座。

宿久高教授——學者的儒雅風采

講座中,宿久高舉出了多個例證,多側面說明翻譯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微妙之處。宿久高當場在黑闆上默寫了《日本書紀》中的一節(古漢語),他那行雲流水般的書法令同學們啧啧稱奇。之後,他将這段話翻譯成現代日語,耐心講解,現身說法。他鼓勵大家,一些看起來很有難度的翻譯,并不像同學們想象的那麼高不可攀。

再者,翻譯時要避免機械搬弄。如“家”念為“うち”時意為“家室”。“私は広州に家(うち)があります。潮州にも家(うち)があります”則會鬧出笑話。正确應将“家”念為“いえ”,才是“房屋”的意思。

其次,判定一篇譯文好不好,不是單看字面,更重要的還在于字裡行間意義的傳達,還要努力譯出感情色彩。他以“小時候,媽媽對我講,大海,就是我故鄉,海邊出生,海裡成長”這句歌詞為素材,讓學生上台翻譯,當場教練。在批改學生譯文時,他将“海(うみ)”改成“大海原(おおうなばら)”,并在句末加上含親切感的語氣詞“よ(喲)”,以此說明要細緻感受原文的情感,然後在譯文中予以再現。

又比如,翻譯是跨文化交際活動。理解中日文化差異以及表達方式的不同,按照對方習見的、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進行歸化翻譯,可以更好地達到交流的目的。例如漢語中的問候方式“您吃過飯了嗎”,不應直接翻譯成日語,而應譯成“您好嗎”。理解原文表面之後的本意,是準确翻譯的不二法門。

“在日譯漢時,相比起譯者日語實力的高低,譯文的優劣更在于譯者對母語漢語的理解。而漢譯日時,在理解中文的基礎上,應用日語的思維來翻譯。”宿久高以這句話作為此次講座的總結表述。

“如果學生聽寫單詞時有一個不會,就讓他抄寫500遍。”宿久高告訴同學們,吉林大學始終堅持對學生的高标準、嚴要求,借此為學生打下紮實的根基,并讓其在學術上持有嚴謹的态度。這句話讓在場的同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字:劉夢如

攝影:雷 蕾

審閱:丁國旗

附:宿久高個人簡介

宿久高畢業于吉林大學日語系,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原會長,現任吉林大學日語博士生導師。同時兼任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會長、教育部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中日比較文學文學會副會長、吉林省外語協會理事長、吉林省文學會副會長。以日本文學為研究方向,碩果累累。代表著作有《日本中世文學史》《日本文學研究》等,代表論文有《日本古典詩歌的種類與形式》。

上一條:山九株式會社部長山下政博與太阳日語學子交流就業情況
下一條:2011廣東地域日本語教師研修會在我校隆重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