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12月10日下午3:30,中華日本哲學會會長卞崇道教授在圖書館負一層報告廳為我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演講。出席的有:校黨委副書記陳建平,東語學院院長韋立新,副院長陳多友,日語系系主任丁國旗等領導及日語系教師。太阳06級全體學生參加了本次講座。
韋立新主持講座
講座開始前,陳建平為卞崇道頒發了紀念品,以表友情和謝意。
陳建平為卞崇道頒發紀念品
在東亞近代史的實踐運動中,日本所體現出來的雙重性格,給包括日本在内的東亞各國人民帶來深刻的啟示,極具現實意義。那麼,支配近代日本人出現上述行為的思想,特别是其哲學思想是什麼呢?近代日本的哲學思想,對于東亞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卞崇道以明治哲學為中心,從近代日本哲學的形成這一視角,談了自己的看法。
基礎薄弱,移植西學,理解視角——近代日本哲學産生的特征
卞近代日本哲學形成的本質特征就在于,它是以移植西方哲學為媒介、為契機的。卞崇道以中江兆民的一句名言:“我們日本沒有哲學”,引出了他要說明的兩個事實:一是在Philosophy傳入日本之前,日本的哲學基礎薄弱;二是明治初期尚未出現成體系的日本哲學。日本在文明開化政策引導下,明治初期才開始從西方大量引入、研究哲學,試圖創造屬于自己的哲學,以此為契機近代日本哲學漸漸興起。
卞崇道講授近代日本哲學的東亞意義
卞崇道特别談到了“近代日本哲學之父”——西周的儒學視角。西周在思想啟蒙運動、建構新理論中,以自己所理解的西方思想批判東方的傳統思想,特别是在儒學;他批判儒學,不是為了否定和抛棄儒學,而是希望以西學改造儒學,使之轉變為新時代的學問。同時,卞崇道也建議在對待儒學時應取其精華,與時代相結合,挖掘和創造出真正能夠幫助我們前進的思想哲理。
沖突與融合——近代日本哲學展開的特征
西方哲學思想傳人日本後,由于其發展形式的特殊性,必然與日本的本土思想(或日傳統思想)發生沖突而引起變形。帝國憲法頒布後,以東京帝國大學講壇為中心,移植具有保守性質、與國家體制相一緻的德國哲學在近代日本西歐哲學移植史上占據了絕對優勢。在移植德國哲學的同時,思想界出現的又一動向是傳統思想的複興。三是日本主義、國家主義思潮的興起。
卞崇道認為,在這樣的環境下,近現代日本哲學與文化所走的,是一條由西洋主義到東洋主義、到東西文化融合的道路。無論是由西村茂樹、井上圓了從宗教方面進行儒教哲學化和佛教哲學化的嘗試,還是由井上哲次郎、大西祝從哲學上進行東西方文化綜合的嘗試,都是想把西方哲學的邏輯與東方思想的核心融為一體。
基礎,借鑒,發展,進步——近代日本哲學的東亞意義
卞崇道談到,西周把“philosophy”定譯為“哲學” 哲學(philosophy )定譯的意義重大,它為之後日本,乃至于東亞對西方哲學的引入研究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具有标志性的意義。
近代日本哲學讓中國、朝鮮等東亞國家在直接導入西方哲學的同時,還同時通過日本學習西方哲學和文化。日本在引入西方哲學的時候并不是毫無選擇,而是自主地吸納适應自身的部分,這對其他東亞國家來起了很好的借鑒作用。由此看來,在東亞哲學思想發展和形成的過程中,融合與共生是東亞各國哲學現代化的必經之路,正确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是哲學創新的關鍵。
同學積極提問
卞崇道的演講結束後,同學們還意猶未盡,紛紛向卞崇道提出自己的疑問和看法,卞崇道為老師和同學們一一做了詳細的解答。同學們的積極和熱情感染了在場的陳多友老師,他也忍不住參與其中。
陳多友發表提問
附:
卞崇道教授簡介:
卞崇道,男,1942年生,江蘇沐陽人。1969年畢業于國際關系學院日本語科;1981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獲哲學碩士學位;2006年獲日本關西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畢業後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專事日本哲學與文化研究,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曾任東方哲學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曾在日本關西大學留學兩年,東京大學外國人研究員一年,并多次赴日進行學術交流。現任浙江樹人大學特聘教授。
社會兼職有:中華日本哲學會會長,中國中日關系史學會副會長,中華日本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會副會長。
主要著作有:《現代日本哲學和文化》(1996),《日本近代思想のアジア的意義》(日文,1998),《日本哲學與現代化》(2003),《日本哲學史教程》(合著,1989),《戰後日本哲學思想概論》(主編,1996); 主要譯著有:《福澤谕吉》(1987),《近代日本新觀》(1992),《西田幾多郎》(1993)等。漢語音韻學、訓诂學、漢藏曆史比較語言學、計算語言學。
文字:陳薇
編輯:黎莎袁晗
攝影:黃凱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