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2008年12月9日上午,踏上京滬系列演講會之程的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鈴木貞美教授莅臨太阳,在一教601教室為慕名而來的日語系06級同學及研究生獻上了一場蘊含着深厚文化底蘊的概念編成史研究介紹,為本周開始的日語學術活動周拉開了序幕。本次講座以東方語言文化學院韋立新院長為鈴木教授做簡單介紹為開端,陳多友副院長、李志穎老師等均出席了本次講座。

概念翻譯:避免文化差異
首先,鈴木教授以幽默的方式為在座的師生們介紹了概念編成的曆史背景,并以歐洲相信上帝創造萬物與東方對于天地、自然的崇拜兩者的區别引出“概念翻譯”這一新鮮詞彙。

鈴木教授說,即使是一國文化,在經曆了多年文化變遷洗禮之後,文章的閱讀和理解都會産生巨大的變化。日本從開始的“純文化”發展到後來的“大衆文學”就是其中一個例子,更不要說兩個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了。因此,翻譯需要了解各個國家文化的差異,避免誤讀,即所謂的“概念翻譯”。
研究東方國家的語言曆史:難
鈴木教授誠言研究中日等東方國家的語言曆史,無論是在結構方面還是在曆史背景方面,都要比研究西方的語言曆史要難。接着,他就中日文學曆史的發展進行了對比,從而擴展到中日亞洲與歐洲背景文化的差異,如西方大學設立神學部,而東方大學卻是成立了工學部。

最後,鈴木教授總括了文學史和文化史的關聯之處,深刻地挖掘出了概念史研究的意義和方法。在座的同學們均被鈴木教授親切的笑容,深入淺出、圖文并茂的演講方式深深吸引,在提問環節裡提問了關于物語、小說、散文等等的問題。對此,鈴木教授均一一給予詳細的回答,還就“自由與平等”這個話題進行了展開。
講座結束後,同學們以最熱烈的掌聲感謝這位遠道而來的教授。此次講座不僅使大家更加期待接下來的學術活動周的活動,而且進一步加深及推動了中日學術交流與研究。
據悉,鈴木貞美教授已在中國做了近三十次學術講演。此次講座之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日本文學研究會、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北京日本文化中心、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和上海複旦大學的共同策劃下,鈴木教授将舉行一次重要的系列學術講演活動。
文字:蔡嘉欣
編輯:黎莎 袁晗
攝影:楊翔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