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學術動态
首頁 >> 科學研究 >> 學術動态 >> 正文
求同存異 合作發展——日語名師系列講座之“日本語言與中日文化”
發布日期:2008-12-13

本網訊 2008年12月11日下午,“日語名師講座系列”之“日本語言與中日文化” 講座于二教114如期展開。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徐一平為太阳日語系研究生以及07級本科生主講了一節生動有趣的文化講座。

丁國旗主持講座

徐一平講叙日本語言與中日文化

闡述中日文字差異

講座由太阳日語系主任丁國旗主持。簡單的介紹之後,徐一平以“學習日語的目的”的全場調查作為這次講座開端,引出“中國人對日語的認知和學習”這個話題。從陳壽的《三國志》中日本人最早被稱為“倭”開始,闡述了曆史上中日在文字上的異同。同時指出了漢語和日語在用語方面的差異,詳細分析了日語同型不同意的漢字大量存在的原因。

徐一平說:“日語的漢字本來并不是純正的漢字,因在造字過程中采取了與漢字同樣的寫法,以至同學們學習日語過程中出現了‘漢字理解’的問題。”

強調文化差異反駁“中日同文同種”

接着,徐一平講到語言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借助幾個看似簡單的詞彙和句子,他深入地分析了在翻譯過程中,有時由于文化的特殊性而造成不能完整翻譯出意思的問題。“語言基本上是可以翻譯的,但文化基本上是不可翻譯的”,他強調了中日兩國在文化上的差異,反駁了“中日同文同種”的說法。

就“中日文化差異”,徐一平分析了其原因所在。“日本人崇尚把貌似很簡單的事情做得複雜,而中國人崇尚把看上來很複雜的事情做得很輕松。”他說,“這些都與兩國的自然環境不同導緻審美觀差異有關。”通過日本茶道和中國雜技兩個例子,觀點被解釋得通透清晰,精辟獨到的見解引發起同學們的深思。

最後,徐一平以孔子的“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為結尾結束了講座,并提出希望說:“中日兩國在互相交流合作的同時,保持各自的特色,才能更好地發展。”

講座結束後,學生們針對講座内容提出自己的見解,踴躍發問,徐一平一一進行了解答。解答的過程中,徐一平多次提到了自己對于廣外日語系的鐘愛,同時歡迎同學們報考北外研究生,一起為中日交流做努力。

文字:陳興傑

圖片:唐惠琳

編輯:鐘麗婵黎莎

上一條:鈴木貞美教授“學術講演”活動第三場—— “藝術”概念的形成
下一條:鈴木貞美教授“學術講演”活動廣外站——東亞地區日本文化研究概念史再編成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