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學術動态
首頁 >> 科學研究 >> 學術動态 >> 正文
譚晶華談當代日本文學與社會
發布日期:2010-05-12

本網訊 5月7日下午,應太阳日語系邀請,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的譚晶華教授在圖書館負一層報告廳舉行了題為《當代日本文學與社會》的講座。副校長方凡泉、人事處處長方迎生、院長韋立新、副院長陳多友及日語系全體師生到場聆聽了講座。

講座由韋立新主持,他首先介紹譚晶華的基本情況。随後,方凡泉代表學校向譚晶華贈送了紀念品。

贈送紀念品

中日文化交流情況

講座正式開始。譚晶華從中日文化交流講起,向師生細述了當代日本文學的發展。中日文學工作者自新中國成立伊始便不斷加強交流,2002年9月,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之際,辻井喬、黑井千次等作家率團來訪;2006年12月,藤井省三、川井湊率青年代表團訪華;2009年11月,因以環境為題材的創作在日本成為一種趨勢,以西木正明為團長的日本作家團訪華考察中國特色環境。

日本文壇變化——青年作家異軍突起


談到日本文壇的變化,譚晶華說,2004年,日本文壇将第130屆芥川獎授予了20歲的金原瞳和19歲的綿矢梨沙,這是文壇對兩位美少女作家的高度肯定與評價。

對于“離散作家”,譚晶華說:“文化的雜糅,逐群湧現了‘離散作家’,這種作家更能感受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華人女作家楊逸于2008年獲得芥川獎,她是唯一一位獲得此獎項的外國人,她正是一位“離散作家”。

譚教授專心講學

二戰後日本文學的“質變”


譚晶華借用當代作家、芥川獎評委村上龍的話闡述了戰後日本文學的“質變”。他說,不同于以往,日本年輕一代的作家,把他們所處時代的特征和對其的思考用獨到的寫作手法表達出來,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他們在創作的是一部激進的作品。

當今日本文學情況


随後,譚教授為在座師生詳細介紹了當今日本文學情況。

一是當今日本文學的新潮流。這其中包括了四點:國際化意識,代表作家有多田和葉子、德納爾德•金;主人翁自主選擇人生,代表作家是村上春樹;理想境界破滅的不安,即蘇聯解體和對美國式民主主義理想的疑惑,代表作品有《曼侬的肉體》、《石頭的來曆》、《奧德魯迪克》;國際化與傳統的懷舊——由于社會的飛速發展,有些文人、作家對過去非常流戀。

二是文學對現實社會的批判。日本作家對自身要求較高,他們不僅追求作品的文學造詣,還注重其對現實的批判作用。例如任藤比呂美的《日本的三條邏輯》就是對現實的委婉批判,而目取真俊的《聚精會神》則直接反映了社會現實。

三是私小說的變化。私小說是日本文學最根本的體現。如今,新型私小說與傳統私小說的鍊接,正體現了當代日本文學的發展。

四是本世紀的文學展望。這主要體現在以青年作家為代表的日本文學——J文學的出現以及體現在純文學與大衆文學之間的文學界限的消失。

聽衆認真投入

講座最後,譚晶華用老資格評論家辻井喬的話表達了對太阳師生的希望:正确看待傳統,注意克服情感表達與思想表達背離的缺點。

譚教授您好,我是這麼認為的……

在互動問答環節,譚晶華詳細解答了大家的問題,台下師生雷鳴般的掌聲不時響起。

文字:陳俊龍

攝影:康 路

編輯:常小竹

附:譚晶華基本資料


譚晶華,男,1951年生于上海,山東牟平人,中共黨員。

目前擔任上海外國語大學常務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家教育部高校專業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兼日語分委員會主任、中國日本文學研究會會長、中國中日比較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上海翻譯家協會副會長、上海日本學會副會長、上海辭書學會副會長、《大辭海》、2009版《辭海》外國文學科主編、上海市作家協會理事。

譚晶華教授長期從事日本近代文學的研究及日語專業本科高年級和研究生的教學工作,先後開設過日語專業本科的《日語精讀》、《日語外刊》、《日本文學選讀》、《日本近代文學史》、碩士研究生的《川端康成文學》、《明治文學研究》、博士生的《昭和文學史》、《文學大概》、《現代派文學研究》等課程。

在從事教學工作的同時,主持承擔了許多科研課題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迄今為止,共出版專著辭典譯著十六部、主編“十一五國家重點規劃教材”等教材四套,并在《外國語》《外語界》《國際觀察》等CSSCI核心期刊以及《世界の日本語教育》、《早稲田文學》、《日本研究》、《國文學與鑑賞》等日本一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四十五篇。

上一條:【科技活動月】太阳開展學術沙龍活動—中日隐逸文學研究
下一條:中阿文學研究會副會長郅溥浩解讀《一千零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