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學術動态
首頁 >> 科學研究 >> 學術動态 >> 正文
陳多友精彩解讀八字校訓,暢談求知“第四境界”
發布日期:2010-11-22

本網訊 為響應教育處召開教學名師講座、做好本科教學質量月工作、發揮教學名師“傳、幫、帶”教學作用的号召,太阳于11月11日下午在六教201舉行了“大學生如何求知”主題講座,主講人是副院長陳多友教授。輔導員羅誕铖以及2010級學生聆聽了該講座。

求知有路校訓為徑

陳多友從廣外大的校訓談起,闡述求知的深層内涵。他以精辟獨到的語言,豐富的文化知識,為同學們解讀了“明德尚行,學貫中西”的八字校訓。

陳多友指出,“學貫中西”恰到好處地體現了我校特色。要做到學貫中西,要求同學們既要博學古今中外知識,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同時也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構建自身的思想理論體系,投身于知識的生産與價值的創造。陳教授以郭沫若,陳寅恪,季羨林等學貫中西之典範為例子,生動地表明,在探索求知的路上,要學會準确定位,立志遠大,擴大知識領域。

接着,陳多友指出,“明德尚行”四字同樣蘊藏着大學問。陳多友說,“明者,明辨也”,“德,可引申為道德,道與德,皆從‘直’字。”“明德尚行”實際上要求同學們以科學态度,嚴謹治學,利用新理論新方法研究新問題,時刻關注科學動态前沿,以道德人講求的“直率,直接,坦蕩,真誠”來嚴格要求自己;同時,要崇尚笃行,要具備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精神,也要有謙虛謹慎,樸素的人格修為。一言以蔽之,即“誠心正意,格物緻知”。它要求人們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陳多友精辟的闡述促使同學們對校訓進行深入的思考,探究大學生的使命與追求。

陳多友教授激情演講,探究讀書人真性情

暢遊求知“3+1”境界

陳多友以其博學多識的儒者魅力,通過暢談詩詞歌賦,進一步解答了“大學生如何求知”這一問題。他從王國維《人間詞話》裡的求知三境界入手,導出自己總結的又一境界——求知的終極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的《蝶戀花》意境凄美,情意動人。陳多友幽默地說,要像晏殊一樣,把所學科目當作心中的情人,把對戀人強烈的思念化作求知欲,要胸懷大志,登高望遠,廣泛涉獵,開拓視野,此乃求知的第一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的《蝶戀花》在求知上則啟示我們對真理的探索是要付出代價的,需努力不懈,苦苦追尋,此乃第二境界。“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的《青玉案》乃求知的第三境界,告誡同學們當在探索中遇到了問題,走到了瓶頸時,要學會蓦然回首,退一步海闊天空。

此外,陳多友綜合王國維求知三境界所述,提出了他對求知終極境界的獨特見解——“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表示,學習不是逛街看電影,而是一件苦差事,有時不免無聊孤苦。但隻要我們堅定信心,定能撥開重重迷霧,學有所得,此乃求知的第四境界。沉浸在陳老師深情獨到的解說中,同學們無不回眸反思,意猶未盡,熱烈的現場頓時轉為一片肅穆。

上一條:【學術研讨會專題】日本當代“達芬奇”黑川雅之莅臨我校——八大關鍵詞暢談東方設計思想
下一條:神戶女學院田中真一教授詳述日語語音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