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學術動态
首頁 >> 科學研究 >> 學術動态 >> 正文
日語同聲傳譯的技巧與養成方法論
發布日期:2011-03-19

本網訊 3月18日下午,為加強太阳日語學子對日語同聲傳譯和日語學習方法的認識,太阳日語系特邀大連大學副校長宋協毅教授在第二教學樓217室舉行了一場主題為“日語同聲傳譯的技巧與養成方法論”的專題講座。太阳院長陳多友、副院長丁國旗、日語系高級翻譯教研室主任張秀強以及太阳日語系學子參加了此次講座。

宋協毅教授風姿卓然

宋協毅教授圍繞講座主題“日語同聲傳譯的技巧與養成方法論”,提綱挈領,将講座的内容分為“培養日語同聲傳譯人才的必要性”“日語同聲傳譯的沿革”“同聲傳譯所要求的能力”“成為同聲傳譯的必備條件”“同聲傳譯訓練的方法”“提高日語水平的解決法”等六個部分。

同傳“三能力四基礎” 鍛造沒有技巧的技巧

宋教授指出,伴随着21世紀的到來,世界各國之間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不斷加深,中日聯系也不斷加強。在中國教育界培養政治、經濟、貿易、文化等優秀的日語人才,尤其是日語同聲傳譯的人才是當務之急。

宋教授接着點明,同聲傳譯必須具備以下三種能力,第一,語言應用能力,主要是指對母語和第二外語的應用能力;第二,文化理解能力,指的是指對祖國和外國文化的思考方式、文化背景的理解;第三,理解和概括力,主要是指要有洞察意圖的能力和對理論的總結能力。

在此部分中,宋教授還特别強調日語學習者面對同傳時常常容易忽略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的鍛煉,他指出,必須加強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才能為做好同聲傳譯打下堅實的基礎。不要簡單認為隻要記住同聲傳譯的技巧,就可以輕松地成為一名同聲傳譯者。嚴謹來說,技巧是不存在的,宋教授說,“所謂的技巧就是‘第一是練習,第二是練習,第三還是練習’”。

現場反響熱烈

同傳“五條件五步驟” 多方位打造“完美”同傳

那麼,什麼是成為同聲傳譯必備的條件?宋教授一一列舉,将“同傳五條件”娓娓道來。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心理和身體素質、臨機應變能力、淵博的知識、合作交流與職業道德。對此,宋教授特意講述了他在中日知識性交流國際會議上擔任同聲傳譯的經曆,強調了以上能力的重要性。

随後,宋教授針對同學們關注的如何做好同傳的學習訓練做了詳細的介紹。結合自己在學生時代不停地跟讀模仿錄音帶或收音機來學習日語的經曆,宋教授主張,日語學習者每天應該至少練習朗讀日語或聽日語新聞等一個小時以上。宋教授還高度概括了成為同聲傳譯的五大步驟,即:留神傾聽、跟讀、脫口而出地同步跟讀、逐漸翻譯和同時翻譯、雙耳分聽和本能同傳(此為最高境界)。在留神傾聽部分,他推薦了NHK的各種新聞、談話節目、辯論會、音樂、演講等多種形式。

在同聲傳譯中,事前準備和團隊合作尤其重要,宋教授從翻譯大家林國平、徐一平、神崎、塚本等各位先生同聲傳譯的經驗談“事前的準備和團隊合作是很重要的”入手,強調做好同傳完備的事前準備和同傳過程中合作的默契協作的重要性。

講座過程妙語連珠

在講座的最後這一部分,宋教授分三點講述如何“提高日語水平的解決法”。第一,要有預想日語的能力和判斷能力。第二,利用日本的文型,合理地進行“改良型中國語文”的練習。第三,對于長的文章要有追蹤閱讀的意識。

記者了解到,宋協毅教授此次是“帶病授課”,但他依然飽含熱情地進行了兩個多小時的講座,将日語同聲傳譯的技巧與養成方法論“傾囊相授”。他的演講形式妙趣橫生,參加講座的同學們反響熱烈,觀衆席上不時發出陣陣笑聲。

現場提問

文字:邝英華

攝影:何佩潔

編輯:郭美燕

附:宋協毅,1984年7月畢業于大連外國語學院日語系,畢業後留校任教。1988年10月赴日本國立名古屋大學文學部大學院(研究生院)日本語言文化專業留學,1991年獲得碩士學位,1998年獲得博士學位。現任大連大學副校長(分管外事和對外合作辦學等工作)、日本語言文化學院院長,特聘教授。他還是教育部日語教育指委委員,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常委理事,研究方向為日本語言文化、同聲傳譯等。

上一條:探索大震災與閉塞時代中日關系
下一條:中日韓曆史文化研讨會在我校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