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3月22日晚,為深化太阳日語文化氛圍的熏陶,跨學科與語言學習的有機結合,太阳日語系特邀日本著名數學史家佐佐木力教授在二教116舉行了一場主題為“東亞文明轉換之秋——探索大震災與閉塞時代中日關系”的專題講座。講座由太阳院長陳多友主持,太阳副院長丁國旗以及日語系部分師生出席了此次講座。

院長陳多友主持本次講座

日本著名數學史家佐佐木力教授
佐佐木力教授開門見山地提出日本大地震具有相當的曆史意義,日本3·11地震和大海嘯可堪稱史上震級最大的大規模災害,而随着大海嘯之後多座核電廠的受損,核輻射的危機又立即籠罩了整個日本,并引起了鄰國的極大不安和世界關注。此次日本大地震對日本乃至世界依賴原子能技術的現代文明敲了一警鐘。
佐佐木力教授說,科學技術的進步在某種程度上是可喜可賀,但随即也面臨更多諸如環境問題之類的新問題。日本核電站在日本大地震中暴露出來的種種缺失和弊病,也正是我們應該認真反思和借鑒的。高科技發明核電站确實滿足了工業等方面的需求,但是核洩漏、核輻射引起了人民的不安和恐慌。我們不得不作出更深層次的人文思考,人類是否需要以核輻射災難的風險,去換取核電量的使用呢?
佐佐木力教授從政治、經濟、曆史的角度出發,引證曆史。他以近代中西、中日發展為基礎,闡釋了東亞的進一步發展應該如何順應國際政治、經濟變化等問題。并從石川啄木的《時代閉塞的現狀》、日本20世紀後半期日本外交政策及鴉片戰争後東亞發展史等出發,對此進行多方考察論證。他指出,樹立馬克思主義思想發展觀對發展中日關系的重要作用,倡導摸索一條“環境社會主義”道路。佐佐木力教授說:“若隻是一味地追求科學、經濟發達,我們人類很容易走進誤區。”他指出,一方面,我們人類要按照自己的價值觀設計藍圖,倡導綠色經濟,提高生活質量。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提倡理性科技,力求跨出狹隘追求發展經濟的誤區,更全面地追求環境社會主義,真正做到經濟發展和環境問題兩不誤。
佐佐木力教授飽含熱情地進行了兩個多小時的講座。在觀衆提問環節,佐佐木力耐心、詳實地回答了與會者的提問,妙趣橫生。出席此次學術報告的同學在受訪時,他們紛紛表示“視野開闊了許多,能夠從不同領域去看待一些問題”。講座現場學術氣息濃厚、與會者讨論熱烈,最後在意猶未盡的氣氛中結束。

講座現場
附:佐佐木力,1947年3月7日生于日本宮城縣,東北大學理學部數學專業畢業。1976-1980年普林斯頓大學研究生院,跟随Thomas S. Kuhn和Michael S. Mahoney學習,獲得博士學位。1980年進入東京大學從教,現在是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兼任樹立科學研究科)教授。曾任國際數學史委員會執行委員、國際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聯合會科學史分部理事等。師從國際著名學者托馬斯•庫恩,成果頗豐。其主要著作有《科學革命的曆史結構》、《科學技術和現代政治》、《二十世紀的數學思想》及《現對數學對話》等。
文字:劉豔清
圖片:牛羽佳
編輯:郭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