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6月28日下午,由太阳院長陳多友主講的題為“刍議全球地域化語境下的亞洲主義”的學術報告會在七教301教室舉行。科研處梁超軍老師、太阳黨委書記敖湘晖、副院長林秀梅、丁國旗以及各語系老師、研究生聆聽了報告會。報告會由丁國旗主持。

陳多友院長進行學術報告
首先陳多友提到在全球地域化的思潮下,東亞共同體的建立備受矚目,而亞洲主義觀的提出在日本較為突出。可是,日本人的思維方式裡有一種類似于“兩級折中”的二律背反傾向,在對待亞洲問題上,“脫亞論”和“亞洲一體論”兩種截然對立的言說方式并駕齊驅。
講到日本“脫亞論”的由來,他引用有日本伏爾泰的啟蒙思想家之稱的福澤谕吉的著作《脫亞論》加以闡釋,指出福澤谕吉的“脫亞論”的出發點是蔑視亞洲,蔑視原本為其文化母體和源流的中國與朝鮮。其次,講到《脫亞論》的理論基礎是福澤在《文明論之概略》一書發表的對文明的看法,他提到福澤的“脫亞論”隻是基于儒教性質的政治統治層面對中國文明的考察,因此是片面的。可是作為當時日本的精神導師,福澤這種思想間接地推動了日本走向對外侵略的道路。
随着日本一部分知識分子的覺悟,日本從對西方絕對的頂禮膜拜轉變為對西方所謂文明的制度心生矛盾,這一轉變促使了主張“亞洲一體”的論調浮出水面。随後他解讀了日本學者岡倉天心《東洋的理想》一書,提到岡倉并沒有把以儒教為代表的中國文明和以包括印度教在内的佛教的印度文明放在對立的位置看待,而是通過第三方“道教文化”中主張個人與整體之間的自然調和的思想來表明兩種文明是同根同源的。這是一種文化論的亞洲主義,實質存在着民族主義。一方面強調亞洲各國文化是一體的,可另一方面又強調日本是亞洲文化唯一繼承者,這一日本特殊論也被後來日本軍國主義擴張所利用。
日本在“脫亞論”和“亞洲一體論”之間徘徊,顯然是構建“東亞共同體”的進程中不可忽視的一大問題。可是,根本在于中日韓三大國在基本認識上沒有達成共識,再加上其它國家的民族主義傾向,緻使亞洲各國之間的合作難以深化,各領域的差異也越來越大。
陳多友強調,東亞是一個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地域,曆史上有日本因企圖實現亞洲地區一元化的霸權而通過采取侵略的方式給亞洲各族人民帶來巨大災難的教訓,因此利用大國的勢力而強迫它朝着一元化的目标前行的設想是行不通的。在建設“共同體”意識這一問題上,加強與歐盟及美國等區域和國家之間的合作固然可以,可是面對全球化的挑戰,當務之急是需要亞洲各國間建立起形式多樣的超越國界的互信關系,形成亞洲區域文化的、學術的“共同體意識“,而這主要是靠以大學為首的“知的生産部門”來實現。

領導師生代表認真聽取報告
最後他提出,需要培養具有亞洲整體意識、全球視野的亞洲領袖人才,緻力于建設一個覆蓋全亞洲的“學術網絡體系”。他認為高校可以務實開展工作:建立多元文化共存、融合的全球社會基盤,進一步強化亞太地區各國大學間的網絡關系;發揮大學的優勢推進學術研究,積極培養領袖精英人才;積極努力,促成中國文化、日本文化以及亞洲文化國際性研究基地或據點的形成。
陳多友老師的學術報告會受到師生的一緻好評,參與講座的學生們反映講座思想深刻,内涵豐富,對個人的學術研究具有啟發意義。
文字記者:黃秀韻
攝影記者:張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