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學術動态
首頁 >> 科學研究 >> 學術動态 >> 正文
日本八大高校來我校進行學術交流
發布日期:2012-09-15

本網訊 9月6日,由日本慶應大學木村義之、立教大學沖森卓也、東洋大學木村一、作新學院大學中山綠郎、大正大學倉島節尚、聖心女子學院山田進、白百合女子大學山本真吾等日本八大高校知名教授組成的2012“學術訪華團”來訪我校,他們帶着有關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六教會議室展開題為《語言與文化》的學術交流活動。院長陳多友及副院長丁國旗以及多位學員教授、老師和日語系同學等參與本次活動。

學術訪華團與太阳教授大合照

會議由陳多友院長主持,在對日方學者的到來表示歡迎後,日本高校代表——立教大學的沖森桌也先生将他們所著的佳作贈送與我方。

贈書儀式

立教大學的沖森桌也是第一位發言人。他主要給大家介紹了語言與社會、與文化的關系。沖森認為語言反映了世間百态、曆史變遷、以及不斷湧現的思想文化。他希望通過講解和語、漢語的語義變化,讓廣大學子更深切地了解日本社會與文化的變遷。衆所周知,從唐朝開始,日本就大力學習中國文化,因此日本文字裡面有大量的漢語詞彙,但是這些漢語詞彙與中文中的漢語詞彙的意思不盡相同,中國漢語詞彙漂洋過海,在日本生根落地,經過時代的演變、錘煉以及人們的改造,變成了日本漢字以及日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比如沖森提到的佛教詞彙的日常化,如佛教用語“覚悟”,原本的意思是正确理解世間百态而消除迷惘,但現代日語中的意思則是心理準備的意思,佛教詞彙“愚癡”是指對真理無知,而現代日語多指發牢騷。語言的變化另一個明顯的特征是湧現大量的外來語,以及大量新造詞彙。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歐美的新事物、新思想湧入日本,而日本本身沒有對應的詞彙,就采取用片假名來标示,或者新造詞彙,如化學(化學)、商機(商機)、客観(客觀)、人権(人權)、義務(義務)、産業(産業)等。

沖森桌也教授

而聖心女子大學的山田進教授則從外來語的新用法來介紹現代日本社會的種種特征。如ゲットする(來自英語get),原本隻有得分的意思,而且使用的頻率不高。但是現在它的意思與使用範圍都有了很大的變化,而且特别受年輕人的青睐,一方面用ゲットする聽起來要比“手に入れる”顯得随意自在,很符合時下年輕人的個性,另一方面在外來ゲット,即可當名詞,又可在後面加上する作動詞用,使用起來更加方便,而和語動詞是不具備這樣的功能的。所以ゲットする的使用頻率就越來越高了。

山田進教授

而百合女子學院的山本真吾則由小入大,由「きらう」(讨厭)這個奇特的現象談日本的文化,「きらう」出現的時間很早(7-8世紀),而且是使用頻率較高的詞彙,但是在平安時代(10-12世紀)的日本名著《源氏物語》以及《枕草子》裡面都沒有用到這個詞,山本教授認為從這一現象就可以窺探日本皇朝女性的剪影,山本教授發現「きらう」最初的意思是以知識進行判斷并依此進行排除>,他認為這個行為可能不适合風雅敏感精細的王朝女性的細膩心思。因此得不到這些才女們的青睐。

山本真吾教授

此外,木村義之、中山綠朗等教授還講述了從羅馬字、從日語語義的分類、從漢文和和語混合的日語詞彙裡面體現的日本社會、文化以及語言等方方面面的特征。

3個小時,在不知不覺中就過去了,學術交流會已經接近尾聲,聆聽了多未位教授的精彩發言後,在場的觀衆異常興奮,在最後的交流環節中,紛紛像向日本的教授們提出自己的問題以及想法,希望能得到教授們的金玉良言。

觀衆提問

文字:吳思利

雷舒衍

攝影:陳嘉文

編輯:吳思利

上一條: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華南分會在我校成立
下一條:陳多友刍議全球地域化語境下的亞洲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