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12月10日上午,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向遠教授在北校區第七教學樓110為我校師生作題為“譯文學:關于翻譯文學的新範式”的講座。院長陳多友、雲山學者石剛等出席了本次講座,副院長丁國旗擔任主持人。

王向遠教授熱心講解
我國需要建立一個屬于我們自己的翻譯理論體系
講座伊始,王向遠教授談到,我國翻譯界最近二十年間看似發展蓬勃,但實際上問題層出不窮。接着,王教授說道,“因此這些年我都在思考怎麼建立屬于我們中國的翻譯理論體系、話語體系和概念體系。”
王教授首先将中國翻譯研究的表現劃分為三種形态:翻譯學、譯介學和譯文學。翻譯學是指西方傳統的以語言學為基本層面的翻譯研究,其基本理論是探讨如何翻譯及其如何翻譯才具有正确性;譯介學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從法國學派的比較文學處衍生的産物,指隻關注作為媒介及作為文化傳播途徑和手段的翻譯研究,且把重點放在文學上。其基本特點就是研究文學作為文化交流的途徑和手段的屬性和特點。
譯介學對近二十年來的中國文學影響甚大,并形成了一種模式。但同時,王教授指出這種模式是存在一定問題的:如果隻把文學作為中介,隻是研究文學在文化交流中起到的作用和産生的阻礙等,就脫離了翻譯的文本,僅僅在翻譯的周邊進行研究。 而且,這樣以會導緻翻譯家對翻譯的正确性的不重視,從而偏離了要忠于原文來翻譯的基本原則。
王向遠教授提出新的理論體系:譯文學
為使翻譯研究回歸文本,王向遠教授在翻譯學和譯介學的基礎上提出了他近年研究出的理論體系:譯文學。根據王教授的解釋,譯文學的定義包括三個方面的界定:第一,是翻譯文學的簡稱,指專門對文學作品的翻譯研究;第二,譯文學是與譯介學相對立而言的,譯文學方面專門研究作為文學文本的翻譯文學;第三,譯文學即是“譯文之學”的意思,即是對譯文文本的文學研究。在此,王教授對譯文學理論體系的建立作了生動形象的比喻:“建立一個理論體系的前提正如建房子一樣,需要鋼筋水泥瓦塊磚頭,那這些材料是什麼呢?就是這個學科的基本範疇和基本概念。”但是,目前近代中國的翻譯理論體系甚至譯介學的理論都是貧乏的,因為現行的借鑒西方的翻譯方法體系并不完善。
随後,王向遠提出了具有個人特色的三元理論:打破直譯意譯兩種翻譯方法的二元對立,建立以迻譯(移譯)、釋譯、創譯為支柱的翻譯方法體系,比直譯意譯更為适合中國翻譯文學的特色;打破正譯和誤譯兩種翻譯判斷的二元對立,提出“缺陷翻譯”的觀點營造中間地帶,柔化非此即彼的粗暴判斷;打破洋化和歸化兩種翻譯風格的二元對立,提出“融化”的概念将二者融為一爐,使得翻譯文本更盡善盡美。這套理論極富新鮮感,加上王教授風趣幽默的講解,因此,在座師生都全神貫注地聽講。

聚精會神聆聽
講座的後半部分,在座的師生們踴躍向王向遠教授提問,問題多圍繞王教授提出的“譯文學”概念發問。在講座的尾聲,王教授鼓勵同學們做研究寫論文時要“敢向險峰行”,勇于挑戰難度,不寫陳腔濫調的文章,不過度依賴西方翻譯理論。這番話語赢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之後,本次講座亦圓滿地落下帷幕了。
附:
王向遠教授簡介
王向遠,1962年10月生,山東人,文學博士。現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中國東方文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比較文學教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外國文學學會理事、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中國抗戰史學會理事等。入選“北京市優秀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國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現已獨立承擔并完成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5項,主持國家重點圖書(叢書)出版項目2項。
文字:馮恺雯
攝影:劉黠芊
編輯:陳淑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