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學術動态
首頁 >> 科學研究 >> 學術動态 >> 正文
北京大學姜景奎教授來我校作中印語言文學講座——首屆全國東南亞語種專業學科建設研讨會印地語分會場
發布日期:2015-05-13

本網訊 5月8日下午,題為“中國對印度語言文學的研究”講座在七教110室舉行。本次講座特邀北京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南亞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姜景奎教授擔任主講嘉賓。東語學院印度語言文學系全體師生參加了本次講座。

姜教授熱情開講

本次講座内容主要分為四個部分:古代中國對印度語言文學的研究、近現代中國對印度語言文學的研究、當代中國對印度語言文學的研究以及現階段中國正在進行和亟待開展的研究。

首先,姜景奎教授詳細地介紹了佛教對中國以及印度語言文學研究的影響——發源于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後.大量的佛教經典也漸漸被譯介到中國,且伴随着佛經的翻譯,一些印度民間故事、寓言和童話也被譯為漢語,還有一些帶佛教色彩的文學創作也被當作佛經翻譯成漢語。而此過程中,鸠摩羅什、真谛、玄奘、不空等曆史上著名譯經家為古代中國對印度語言文學的研究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随後,姜教授介紹了近現代中國對印度語言文學的研究發展曆史。從1916年“印度哲學概論”被列為北大哲學門必修科目開始,近現代中國對印度語言文學的研究曆史将近有100年。在20世紀20到40年代,中國學者對印度文學全面關注,其中在譯介和研究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學者主要有許地山、鄭振铎和季羨林。

當代中國對印度語言文學的研究分為三個階段,分别為——第一階段(1949-1962)中國譯介的印度文學作品出版了59種,作品大多譯自梵語、印地語、烏爾都語、孟加拉語、英語;第二階段(1962-1978)受中印邊界問題和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中國對印度文學的譯介及研究工作陷入了停滞;第三階段(1978—)這一時期内,中國譯介的印度文學作品多達300種以上,期間也有因受中印邊境及文化大革命的影響而停滞過,但是于1978年仍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例如印度兩大史詩《摩诃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的漢譯;而現在中國對印度語言文學的研究也邁向了新的階段,不僅民間的翻譯、交流不斷加強,雙方政府亦從政策上加強合作。

姜教授說道,當前主要有兩種翻譯隊伍,一種是接受過專業而系統的印地語教育培訓的專業人才,而另一種是沒有印度本土語言(即印地語)背景而從事翻譯印度英語作品的工作者。他認為,前一種翻譯隊伍應在研究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并提及到2013年5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印期間,兩國政府決定開啟中印經典和當代作品互譯出版項目,因此姜教授希望印地語學生能樹立遠大目标,努力學習,勇于肩負起外語學習者的重要使命,以促進文化交流。

學生積極向姜教授提問

在本次講座中,姜教授以他生動幽默的語言和精彩獨到的見解給在場聽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學們亦就中印文化方面問題踴躍提問。


文字:區绮雯

攝影:謝思瑩

編輯:陳淑蓮


附:姜景奎教授簡介

姜景奎教授,1967年出生,先後獲得北京大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大學南亞學系主任、印度研究中心副主任、外語非通用語種本科人才培養基地副主任,主要從事印度近現代語言文學、印度宗教及南亞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專著有《泰戈爾文學作品研究》(合著)等,編著有《印度文學文化論》等,論文有《印地語民間戲劇》、《印度宗教的分期問題》等(50餘篇)。

上一條:第261期著名教授論壇--《日本人眼中的徐福》
下一條:岡千仞《觀光遊記》裡的中國觀--日本劄幌大學孔子學院院長張偉雄專題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