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11月23日下午,以“近現代中國的‘日本’誤讀:一個重審中國白話文運動的視角”為題的講座在MBA九教絲紡講堂舉行。講座由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副教授林少陽老師主講,并由經貿教研室主任林彥櫻老師主持。出席本次講座的還有李志穎、崔勇、李惠清、張陵等各位老師。
林少陽老師開講
“中國的白話文運動建立在一個未必正确的前提之下”,林少陽老師從這個原因切入,通過回答“近代中國為何在語言上會誤讀日本”、“如何跳出古今、東西、和漢等二元對立框架去重新審視中國及日本的現代性,尤其是中國的語言現代性”的問題,來證明:中國在江戶明治日本在語言與現代化關系的問題上其實不過是誤讀。
林少陽老師從教育史的角度介紹了完整普及的江戶教育體系、以漢語文言文及漢學為主的江戶教育課程和以漢學為核心的和學的出現,展現了在幕府獎勵并推動平民教育及明治文言一緻運動之前的日本,重現了真實的江戶時代,挑戰了現代中國以及現代日本本身對日本封建等級制度和鎖國的傳統印象,并且從中解讀了日本現代化的成功并不全是建立在明治日本的文言一緻運動基礎之上這一事實。

林少陽老師精彩演說
通過運用大量的圖文材料,林少陽老師論述了近現代中國改良派對日本語言現代性的誤讀,這種觀點認為:日本的言文一緻運動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聲音中心化的語言,而這樣的語言普及了教育,提高了識字率。因此他們得出了以新語建新國的結論,并展開了排他性白話文運動。他指出,若真如Dore和Cipolla所做的研究數據所顯示的那樣,江戶後期那些以學習古漢語文言文為主的日本人有着世界有數識字率的話,完全可以想象江戶教育普及對明治現代化的重要貢獻。若如此,近現代中國對文言文及文言文學術的态度和背後的邏輯必然要經受質疑和挑戰。
學生積極提問
本次講座以全新的視角闡釋白話文運動的誤讀,得到了熱烈反響。最後,林少陽老師與在場的老師和學生們探讨了關于江戶時代崇尚武力和文教以及經濟史和線性史觀的相關問題,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文字:莊楚霞
攝影:譚可盈
編輯:詹伊曈
附:
1.RonaldP. Dore,英國的社會學家,主要從事日本經濟及社會的研究以及不同資本主義類型的比較研究。
2.CarloM. Cipolla,意大利的曆史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