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學術動态
首頁 >> 科學研究 >> 學術動态 >> 正文
“‘聽’與‘說’:希伯來文學的特質及其認識路徑兼讀外國文學類項目申報的理論與方法”講座順利舉行
發布日期:2015-12-01

本網訊 11月27日上午,雲山教師沙龍第66場,主題為“‘聽’與‘說’:希伯來文學特質及其認識路徑——兼讀外國文學類項目申報的理念與方法”的講座在七教314舉行。本次講座由日語系主任張志剛主持,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國際交流學院)院長王立新教授擔任主講嘉賓。講座開始前,張志剛主任簡單介紹了王教授并緻辭熱烈歡迎其到我校舉行講座。

緊接着,王教授就具體普遍性、深度研究性、中國話語特色、詩學模式和有機整體性這五個方面深入讨究了如何申請外國文學的國家項目。談及具體普遍性時,王教授認為,申請的具體項目要能體現國家的架構和運行規律,且申報者要對自己學科建設的引領方向有科學清晰的把握。他還補充,學術研究沒有局限,但研究者的立場必須正确,應與國家意志的大方向一緻,對中國社會發展有正面影響;研究者要有明确的意識,國家項目基金要能體現國家的引領和意志。

王立新教授傾情演說

其後,王教授強調,申報項目要有深度研究的特征,即研究國内現有的學術成果所沒涉及過的領域,要具有開拓性、獨創性和進步推進性。而“中國話語特色”,即是要求研究外國文化的教師要有中國人的視角、研究方法和演說方式,能體現出“中國氣度對世界的解釋”。在談及“詩學叙述模式”時,王教授提到國内許多文學研究模糊了文學研究與其他文化研究的區别,把文學文本當非文學文本對待。他建議研究者要對自己提出項目的内涵觀念理念有深度思考,并且要使該項目帶有所屬學科的特色。針對有機整體性,他指出,對任何一個國别的文學研究,都要隐約體現出文學大背景才有意義。論證者要有意識地使研究題目有機地融入宏觀背景中。

講座現場

随後王教授結合自身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聽’與‘說’:希伯來文學特質及其認識路徑”的經驗,以生動的事例為大家說明了如何具體去實現以上所述的五個要點。其中他講述了希伯來《聖經》中《摩西十誡》的故事。,傳說《摩西十誡》是神在西奈山的山頂傳給摩西的,是神對以色列人的告誡。他還介紹了希伯來文學中聖約的觀念及其經典核心句式。

在講座即将結束時,王教授再次對如何申報國家文學項目進行強調:研究者要有一個長期關注的可持續的研究項目,長期積累;要把握國家大勢,把握國家層面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戰略;要認真閱讀當年指南,把握國家方向的變化。

最後,王教授與出席講座的教職工合影留念。至此,講座圓滿結束。

與會人員合影


文字:吳瑪亞

攝影:劉嘉亮

編輯:呂典殷


附:

王立新,男,曆史學博士。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教授、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國際交流學院)院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希伯來文學、歐美文學、基督教與西方文學關系。發表有關希伯來文學、歐美文學、古代以色列曆史和宗教文化研究論文60餘篇。目前擔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外國文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天津市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東方文學學會理事;全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

希伯來文學:希伯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著名作品是《聖經》。與古代印度、古代中國和古代希臘文化一起被譽為世界四大文化寶庫,與古希臘文化并稱"二希"。

上一條:陳多友等一行參加“航行、遷移及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在全球史上的角色國際研讨會”
下一條:淺談日本古典文學賞析——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宿久高博士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