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10月27日下午,“東方學研究大講壇”的系列講座在我校北校區七教水上報告廳拉開序幕。本講座由我校重點人文社科基地“東方學研究中心”、人事處教師發展中心及東方語言文化學院聯合主辦。由我校特邀天津外國語大學原校長修剛教授,北京大學劉曙雄教授,北京語言大學周閱教授擔任主講嘉賓。東方語言文化學院院長、東方學研究中心主任陳多友教授,副院長張秀強教授、非通用語種教學中心副主任談笑、東方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志強教授等出席了本次講座,東方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曉輝教授主持。來自東方語言文化學院等校内外教學單位和研究機構的師生也聆聽了講座。
修剛教授以《等價、等值理論與文獻的翻譯--中央文獻外譯的話語體系建設》為題,以當前不同學派翻譯視點為線索論述了“翻譯研究的多樣性”,并用大量生動有趣的例子探讨了等效、等值理論的意義。修教授還講解了在翻譯過程中如何應對“等值”的挑戰以及如何從受衆角度出發進行翻譯,并分析了跨文化交際與翻譯的關系。在結語中,修教授重點提到中央文獻翻譯在對外話語體系建設要以主導地位、輻射效應、中國聲音為定位。中央文獻翻譯的着力點要放在建立話語體系、跨文化交際、做到多譯本多形式多途徑、把握中央文獻的地位上。此外,修教授還點出翻譯學将逐漸上升為獨立學科的發展趨勢。

修剛教授熱情開講
随後,劉曙雄教授以《翻譯·研究·比較》為題,為現場聽衆帶來了精彩演講。劉教授提出,翻譯是外語教師的職業屬性,翻譯者必須重視經典的曆史文獻與文學作品,并鼓勵青年教師與同學們的翻譯要有鮮明的風格和特點。劉教授還分享了自己年輕時與師長共同合作的翻譯經曆,引導大家應對翻譯時應持謹慎的态度。

劉曙雄教授分享翻譯心得
周閱教授則以《簡論國際中國學研究》為題,介紹了國際中國學的學科屬性。周教授首先辨析了“國際中國學”與“國際中國學研究”的內涵與區别,随後分别介紹了歐洲中國學,美國中國學和日本中國學各自的發展曆程與特點,并介紹了包括由周教授參與編輯的《漢學研究》以及《列國漢學史書系》在内的國内目前的國際中國學研究刊物和著作。最後,周教授介紹了國際中國學研究的重要學術價值。

周閱教授介紹國際中國學
三位教授演講結束後,同學們踴躍提問,教授們耐心傾聽并認真嚴謹地回答,為他們排疑解惑。最後,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與會嘉賓合影
附:
主講嘉賓簡介
修剛:天津外國語大學前校長,博士生導師,中央編譯局博士後導師,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教育部日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天津市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正局級),第八屆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名譽會長,國務院特貼專家,教育部十五國家級立項評委和優秀教材評委會委員,天津市人大代表,天津市十大科技青年先鋒,天津市高校教學名師。
劉曙雄: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非通用語種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南亞學會副會長和中國印度文學研究會副會長。曾任北京大學東方學系副主任( 1987-1994 )、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 1996-1999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 1999-2008 )。
周閱: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博導,《漢學研究》副主編。專業方向為東亞文學與文化關系、日本中國學。主要專著有《川端康成文學的文化學研究》、《比較文學視野中的中日文化交流》等5部;參加編寫《中國二十世紀文學研究論著提要》、《中日文化交流事典》等;在中國和日本出版《比較文學實用教程》(合著)等教材6部;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另有譯著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