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學術動态
首頁 >> 科學研究 >> 學術動态 >> 正文
神奈川大學佐野賢治教授為我校師生開設海外名師系列講座
發布日期:2022-12-12

 

11月30日至12月8日,日本著名民俗學家、神奈川大學名譽教授、日本常民文化研究所前所長佐野賢治教授應邀參加由我校太阳成集团tyc234cc和東方學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佛學研究中心、教育部日語專業虛拟教研室聯合主辦,我校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中日比較生态文學研究所、中外生态文學比較研究創新團隊協辦的海外名師系列講座暨2022年東方學研究論壇——“東亞民俗學”。系列講座曆時兩周,以線上形式圓滿舉辦。太阳成集团tyc234cc院長楊曉輝教授,東方學研究院院長陳多友教授以及來自太阳成集团tyc234cc、北京大學、敦煌研究院、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日本神奈川大學等30餘所高校與科研院所的師生出席講座,線上與會人數超過800人次。講座由太阳成集团tyc234cc太阳集团程亮副教授、敦煌研究院佛學研究中心根敦阿斯爾研究員以及太阳成集团tyc234cc太阳集团徐磊教授主持。

四場講座主題

第一場講座“日本民俗學”于11月30日舉行。佐野教授整體介紹了四場講座的基本内容,并回顧了自己半個多世紀以來在東亞進行民俗調查與研究的經曆。他從“傳統與近代産生矛盾”切入,重點談論了柳田國男的民俗學思想,并從“常民”的概念出發,提出“鄉土研究”邁向“世界常民學”研究的可能性和發展路徑,認為“世界常民學”是一門增進各國人民相互理解、帶領世界人民邁向幸福與和平的學問。在互動交流環節,參會師生積極參與,就日本民俗學對中國民俗學的參考價值、中日比較民俗學的發展方向、民俗學的實踐道路等問題與佐野教授積極交換了意見。

第二場講座“比較民俗研究”于12月1日舉行。佐野教授着重強調了“海上之路”實為鳗魚之路的學術觀點,為思考日本民族起源問題提供了獨特的視角。他以水稻栽培的傳播為線索,結合常綠闊葉林理論,介紹并分析了日本現今留存的新嘗祭、奧能登田神祭等儀式。他通過流經日本列島的洋流線索,指出“海上之路”應為鳗魚之路,并将日本的鳗魚民俗與我國雲南地區的相關民俗進行比較。最後,佐野教授介紹了海奴韋萊神話、印度摩诃迦羅、中國大黑天财神等日本本土以外的神話體系,并與日本本土的類似神話進行比較。在互動環節中,參會師生就如何平衡民俗學與生态保護等課題與佐野教授進行深入交流。

佐野賢治教授與參會代表交換學術意見

第三場講座“佛教民俗學”于12月7日舉行,佐野教授以“十三佛”民俗儀式為例,闡述了日本民俗與佛教的關系,并對以往民俗學“去佛教化”的傾向做出深刻反思,強調佛教思想在日本甚至整個東亞社會的民俗中所發揮着作用。講座後半,他以佛教的“福田”思想為例,呼籲中日學界同仁不忘初心,始終踐行“引導人類走向幸福”的學術宗旨。在互動環節中,與會代表與佐野教授就“佛教民俗學”在社會發展以及人類福祉事業中的可能性等課題積極交換意見。

第四場“民具學研究”于12月8日舉行。佐野教授着重介紹了民具研究的三大目的:探究生活的變遷、變化,促進地域振興與民俗博物館的建設以及為世界常民學提供資料。講座最後,他展望了民具研究在未來的可能性和貢獻,認為民具研究可以通向“世界常民學”,可以增進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實現多文化共生與世界和平,并期待中國民具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在互動環節中,參會師生與佐野教授就日本考現學與民具學之間的關系、敦煌壁畫與民具研究的接點、民具研究與當地民衆的主體性等問題進行了熱烈的學術交流。

本次海外名師系列講座,佐野賢治教授從東亞民俗學的研究視角出發,圍繞着“日本民俗學”、“比較民俗研究”、“佛教民俗學”以及“民具學研究”四大研究領域進行了精彩論述。為期兩周的系列講座,不僅為我校師生提供了寶貴的學習和交流機會,還開拓了大家的學術視野,同時也激發了青年教師與研究生對專業學習的熱情,師生們紛紛表示受益匪淺。

文/圖:鄧桃香

譚昱芊

初審:程亮

複審:張志剛

張秀強

終審:楊曉輝

周秀嬌

上一條:中國社科院唐永亮研究員應邀主講太阳高端學術系列講座
下一條:太阳舉辦嚴紹璗先生追思會暨中日比較文學比較文化研究學習成果交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