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動态
【2011中日論壇專題】“東方文化的前景”——記2011年中日文化論壇
發布日期:2012-04-09

本網訊 9月19日下午,主題為“東方文化的前景”的中日文化論壇在北校行政樓國際會議廳舉行。本次論壇由我校和日本神戶女子大學共同主辦,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給予了大力支持。神戶女子大學的教授濱上昌宏、我校副校長顧也力、國際交流處處長焦方太,副處長吳俊鋒、太阳院長陳多友、副院長丁國旗出席了此次論壇。此外,來自中山大學的教授佟君、暨南大學的教授王琢、以及神戶女子大學和太阳多位教授、研究生參加了此次論壇。

副校長顧也力緻辭

院長陳多友宣布會議開始

首先,我校副校長顧也力緻辭。他表示,從1979年開始,我校就持續與神戶女子大學進行友好交流,以期實現“資源共享、合作共赢”。本次論壇為兩校學者的進一步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會議随後轉入學術論文演說階段,太阳副院長丁國旗擔任該環節主持。參與學術發表的老師們發表了自己的論文後,緊接着就是對論文進行評論。在此次論壇上,各種學說百家争鳴,格外精彩。

日本美學和西洋哲學

來自神戶女子大學的教授濱上昌宏和研究生石田奈美分别演說了題目《近代日本美學史研究的問題點》和《列維納斯哲學中的擁抱他者與自我超越》。他們用自己的視點從美學和哲學的角度,闡述東方文化的發展曆程。其中,石田奈美從西洋哲學中探究文化的無限與全體的觀念,提出了“繁殖性”的概念和“文化自我意識統一”的觀點。

全球語境與概念變遷

《全球地域化語境下的亞洲思考》和《由概念變遷看鄉愁之所在》分别由太阳院長陳多友和神戶女子大學研究生村上彩子發表。陳多友教授發表自己對“脫亞論”的看法,提出日本人并未失去對亞洲文化的歸屬感這一觀點。研究生村上彩子選擇别樣視角,從“鄉愁”這一詞彙所含的内容變化中,分析了在日本社會發展中文化概念的變遷。

日本茶道和中國漢詩

太阳日語教師嚴敏從日本茶道中探究曆史,發表題為《關于“一行物”的一個考察——以芳賀幸四郎的“一行物”系列為中心》的論文,引經據典,從佛教典籍中尋找曆史的記錄,追尋茶道的曆史軌迹。同時,神戶女子大學教授藏中從中國漢詩中追尋日本和歌的軌迹,發表了《由中國漢詩到日本和歌》的演說。

中日知識分子的亞洲觀

太阳教授張憲生從曆史的廣度,發表了《中日近代知識分子的“東方”》 ,提煉了近代中日知識分子的亞洲觀。太阳副教授趙曉靓則從日本的社會主義倡導者和法西斯國家改造運動的理論者北一輝的深入研究中,發表《北一輝的亞洲認識——1905-1920年代為中心的考察》一文,提出了民主革命背景下,對亞洲意識形态的深入思考。

濱上昌宏教授進行總結發言

論文發表環節結束後,來自神戶女子大學的代表濱上昌宏教授進行了總結發言。他指出,在場的各位學者論文的發表和評論都很優秀,擁有曆史的智慧和不斷專研的學術精神。他表示,希望在中日複雜的關系中,中日兩方的交流堅定不移地向前推進。

文字:邝英華

攝影:黃雪琴

吳思利

編輯:郭美燕

上一條:【專題講座】田尻和宏總領事:40年邦交“沒有激烈對立,尚需增進理解”
下一條:【專題講座】神戶女學院宮田道昭教授:“千歲丸”号上的中日交流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