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學術動态
首頁 >> 科學研究 >> 學術動态 >> 正文
著名翻譯家林少華之村上春樹:孤獨,“高牆與雞蛋”
發布日期:2009-10-30

本網訊 10月29日下午兩點,我校北校區一教602室迎來了著名翻譯家林少華教授以及他極富人文氣息的講座——“村上春樹:孤獨,‘高牆與雞蛋’”。參加此次講座的有太阳副院長陳多友、日語系主任丁國旗以及我校廣大熱愛文學、慕名而來的學子。

記者到場時,602室早已是座無虛席,并且還有同學不斷湧入。很多同學不得不站在過道聆聽講座,站得累了就蹲下甚至直接坐在地上,場面非常火爆。

慕名而來的同學源源不斷


林少華教授1975年畢業于吉林大學外文系日文專業,曾長期任職于暨南大學,現為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招收日本文學與翻譯方向研究生。他是一位少有的譯作等身的學者,主要著作有《村上春樹和他的作品》。譯有《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等25卷村上春樹文集及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川端康成、井上靖、東山魁夷等名家作品凡35餘種。同時撰有中日古詩比較和日本近現代文學研究方面的學術論文20餘篇。他的譯筆深受廣大讀者認同,在翻譯長期不受重視的中國他為翻譯家赢得了極高的聲譽和地位。

丁國旗介紹著名翻譯家林少華


在大家熱烈的掌聲中,林少華教授走上講台,深情地說,在他有效人生中,大部分夢想都發生在廣東,此次舊地重遊使他心情非常激動。林少華說,他經曆過許多事情,也體驗過種種感情,但是唯有翻譯村上春樹的作品這件事仍在大衆的視野當中,也唯有孤獨這種情感始終揮之不去。因此,此次他主要談的就是孤獨在村上春樹的作品中如何體現以及他隐喻中的“高牆與雞蛋”。

首先,林少華描述了他自己年少時的孤獨,以及父母的逝世使他陷入的孤獨,接着,他引經據典列舉了古今孤獨的學者。他說,孤獨正如愛情和戰争一樣,是作家、詩人筆下永恒的主題。孤獨與喜怒哀樂一樣,是人類最普遍的情感,是一種人生的體驗。這就是當代都市人微不足道而又刻骨銘心的孤獨。林少華指出,村上以他冷靜而詭異的筆觸雕磨出都市人的孤獨,審視人性的本質。他的許多小說,諸如《斯普特尼克的戀人》對孤獨做了饒有趣味的表述,但是村上所要表達的不僅僅是“孤獨本身即是美”,而是對人的本質、社會的本質、人類未來走向的批判性審視和質疑。

村上發出了一種質問:“你的孤獨、你的心靈真的是你屬于你自己的孤獨嗎?”“你的自我是否屬于本真的自我,你的孤獨是否為孤獨?”村上的作品中頻繁出現的“消失”“哪裡也到不了”表現出了他的小說中孤獨的主題,但已“幾乎不含有任何悲劇性的因素”,這已是一種命運式的無奈。村上到底想表達什麼?面對廣大中國讀者的疑問,林少華說村上在挖掘生命的尊嚴。

引經據典講述“孤獨”

林少華說,村上小說中的主人公都自成一體、有不異于他人的個人價值觀并且保有一貫性,正是這種特質使他們體味到了孤獨、耐心等待的本質。他以他的小說、以他守望孤獨的方式,從形式上講是體現了界于社會主流的邊緣人的孤獨本質,而實際上他體現的是流于整個社會的普遍的孤獨感。

短暫的休息之後,林少華教授進入了他的第二個主題“高牆與雞蛋”,這是他根據村上春樹在以色列領取耶路撒冷文學獎時的演講所取的命題。他開玩笑說:“我要冒充一下村上,大家也姑且充當一下以色列總統”,在場的同學不禁笑了,滿心期待下文。林少華說,村上以先聲奪人的開場白表達了他這樣一個觀點:假如這裡有堅固的高牆和撞牆破碎的雞蛋,我總是站在雞蛋這一邊。村上也通過他的小說傳達給讀者面對“高牆”時應有的立場和姿态。最後,他總結道,村上所體現出來的正是小說家“讓靈魂獲得自由”與“選擇站在雞蛋一邊而不站在高牆一邊”的社會責任感。

随後陳多友也談到,人們在對抗高牆體制面前無疑是脆弱的,但我們不能就此放棄真善美的追求。他還表示林少華的譯作為村上作品在中國的流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人們認識了村上春樹,能夠貼近地理解村上的精神。他這樣幽默地總結——孤獨的村上遇到了孤獨的林少華,于是産生了光明。

整個講座過程中同學們安靜而專注地聆聽,林少華不時迸發出的幽默語句也赢得了同學們笑聲與掌聲。林少華表示:“以前沒講得這麼感動過。”在随後的自由發問環節,同學們更是熱情舉手發問,與林教授互動交流。

沒座位也不影響同學們專注聆聽

文字記者:郭美燕

攝影記者:鄧宇陽

編輯:黃雪琴溫曉思鐘麗婵

上一條:日語系楊诎人教授榮獲“傑出貢獻獎”
下一條:從日劇看日本企業的發展戰略 ——杉山泰教剖析在廣州日企該如何度過金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