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學術動态
首頁 >> 科學研究 >> 學術動态 >> 正文
日語系楊诎人教授榮獲“傑出貢獻獎”
發布日期:2009-11-04

本網訊 十月中旬,在北京召開的《日語學習與研究》雜志社和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年度會議上,我校日語系教授楊诎人榮獲“傑出貢獻獎”。獲此殊榮的還有大連外國語學院的陳岩教授,這是我國日語界首次頒發此類獎項。

10月30日,記者有幸采訪到楊诎人,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位與祖國同齡的教授,探尋如何走上成功之路。

和藹可親謙虛淡泊

楊诎人擔任日語教授已有十二年。記者到采訪現場時,楊诎人微笑着請記者坐下,遞水給記者同時,謙虛地說道:“我們今天就當是老師跟學生的聊天吧!”

作為我校第一位擔任學術界權威雜志《日語學習與研究》的編委,楊诎人憑着堅持與自信,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

楊诎人笑談三個“三”

為人教師需做好三件事

“其實我隻是做好作為一名老師的工作。”楊诎人說道,為人教師需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嚴謹,教書育人是這樣,研究學問更是如此;二是要懂得如何做好老師,除了傳道授業,創造知識也很重要。同時,楊诎人認為:“傳授知識隻是基本,創造知識才能真正體現出一個教師的價值。”三,不可圖名利,隻有淡泊名利才能專心做好教師的工作。

三個“自”助其走向成功路

“我們要做到三個‘自’,”楊诎人總結70年代求學經曆,說到:“第一個是自制。年輕人面對外界誘惑,尤其要做到這一點。對于電腦的利用,我上網一般是收發郵件,查看論文資料。”除了自制,在求學和做學問上,楊诎人用“自律”和“自信”要求自己。與如今的學習條件相比,學生時代的楊诎人隻有一部國産錄音機。楊诎人大學四年僅回家兩次,即便在假期,也會充分利用時間,在學校反複聽磁帶錄音刻苦學習。他堅信自己一定可以學好日語。

三個“き”揭開語言學習的神秘面紗

關于語言的學習,楊诎人認為,要有三個“き”——“根気・暗記・勇気”。“根気”是指學習語言要有耐心。語言學習,重在付出而不是靠天分,持之以恒才能成功。“暗記”是背誦。語言學習離不開背誦,他建議同學們遇到好的句子和段落不妨背下來,在積累的過程中,語言就漸漸地成為自己的東西,到了合适的場合自然會脫口而出。

“‘勇気’,說白了就是厚臉皮,”他笑着說道:“學生有所疑問才來求學,出錯是必然的,不出錯也就不用來學了。學語言要不怕犯錯,在人前說話面要敢于前表達。”

楊诎人榮獲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傑出貢獻獎”

繼續從事教育事業,身已退休心不休

楊诎人平時喜歡攝影和旅遊,也常在白雲山下鍛煉以強身健體。雖已退休,楊诎人仍常去各地給中青年教師培訓班做講師。

“一個人的知識,如果不能和别人交流也就失去了價值。”楊诎人如是說。并表示自己雖然退休了,但仍會為日語教學事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又訊在本次會議上,東語學院院長韋立新教授被聘為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會刊《日語學習與研究》新一屆編輯委員會的委員和審稿專家,并在大會上接受了聘書。

文字:梁懷智

圖片:溫曉思

編輯:溫曉思鐘麗婵

相關資料:

楊诎人,1949年出生于江蘇省海門市.1976年,畢業于廣州外國語學院日語專業。2000年至2001年,擔任日本國立大阪大學文學部語言學專業應用語言學方向招聘教授。

迄今在國内外學術期刊上發表了20餘篇學術論文。已出版的著作有《日語語音學》(專著)、《日語語音語調》(專著)、《現代日語系統語法》、《現代日語語法》、《日語口語詞典》、《最新日漢雙解辭典》、《日漢學習小辭典》、《日漢常用熟語諺語例解辭典》及其他編著、譯著等共19部。

現任我校日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商務日語研究會副會長。主要從事日語語法學和日語語音學研究,多有建樹。在日語語法學研究上建立了對立與連續的理論框架;在日語語音學、尤其是實驗語音學研究方面處于國内領先地位。

上一條:王勇教授诠釋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新領域
下一條:著名翻譯家林少華之村上春樹:孤獨,“高牆與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