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11月5日下午2:00,浙江工商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所長王勇教授于六教B315室給我校日語學子帶來了一場文化的盛宴——從“絲路”到“書路”——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新領域的精彩講座。太阳日語系主任丁國旗主持本次講座,他介紹道:“王勇教授是個既會看‘路’又會‘拉車’的教授。”另外,除了大三大四學生和研究生,部分大一新生及外校老師也慕名前來聆聽講座。

丁國旗妙喻介紹王勇
别具一格的“路”
絲綢之路自誕生以來,就憑其獨特的魅力成為中外學者不斷研究的話題。對此,王勇教授獨辟蹊徑,從“絲綢之路”延伸到“書籍之路”以此試論東亞文化交流的獨特模式。“沙漠、駝隊、西方、夕陽西下,背負的是鮮豔的絲綢,這是古代的絲綢之路;大海、船隊、東方、旭日東升,運載的是飄香的書籍,這是古代的書籍之路”,王勇這樣形容“絲綢之路”與“書籍之路”。

精彩演講聲情并茂
王勇對“絲綢之路”傳統思維有所突破。他分别從絲綢的貨币、政治、商品的價值等方面,闡明了絲綢并不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最佳代表,絲綢不能改變文化,隻有書籍才能承擔文化交流的重任。王勇妙趣橫生的演講赢得了聽衆熱烈的掌聲。

風趣演講引來陣陣笑聲
遣唐使時代的“書籍之路”
王勇在2008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概括道,研究漢唐以來中外關系史,學界大多套用“絲綢之路”的思維模式;但如果着眼于古代東亞各國的文化交流,絲綢往往不是主要的流通物品,而書籍扮演了更為重要的角色。講座中,王勇不僅回顧曆史,從絲綢之路講起,還以此延伸出從中國江南始發、經朝鮮半島百濟、再至日本列島的早期“書籍之路”航線,接着論證日本遣隋唐使肩負購求書籍之使命、從而開拓中日直航“書籍之路”的存在,繼而梳理中國書籍東傳的各種渠道,最後論及佚書回歸的史實以證明“書籍之路”具有雙向互流乃至東亞環流的特點。
與聽衆的“交流之路”
在自由提問階段,一位學生提道,有“在中國周邊的國家中,日本學習中國文化的能力相對較差”這種說法,并對其背景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王勇解析道,日本是個有自己文化基礎的國家,它在接受文化時隻接受自己需要的東西,而中國的道教文化、儒教中的孟子等某些東西就不為他們所接受;而且,日本特殊的地理環境也使其有了選擇的餘地,因此日本文化其實是拼盤文化。

現場互動
此外,王勇告訴記者,他原以為南方人鄉音會很重,但在廣外并沒有發現這種現象。另外,他建議我校繼續朝着“更貼近社會和時代潮流、注重運用”的方向走下去,拓寬學生知識面、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辦事能力,鼓勵學生增強國際視野,為國家多作貢獻。
附:王勇簡介:浙江工商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日本史副會長,浙江省中日關系史學會會長,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浙江大學、複旦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等知名大學兼職教授,我校特聘教授。出版著作27部,主持編撰多套大型學術叢書,在國内外著名雜志發表專業論文100餘篇。
文字:溫小鳳
圖片:唐惠琳
編輯:黃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