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學術動态
首頁 >> 科學研究 >> 學術動态 >> 正文
跨國際文化交流之日本社會的中國觀——記日本劄幌大學張偉雄教授講座
發布日期:2013-05-14

本網訊 5月8日下午三時,日本劄幌大學孔子學院院長張偉雄教授在我校七教107教室舉行了主題為“外語學習和日本社會中的中國觀”的精彩講座。東語學院日語系主任張秀強、留學生教育學院副院長王鳳蘭、日語系國際交流員程亮以及日語系各級學生們共同參與了本次講座。

張偉雄教授認真講演

什麼成為了外語學習的動機

當前,由于社會競争激烈,大家為了謀求經濟利益,外語學習逐漸成為就業或貿易競争的手段,漸趨功利化。然而,張教授提出,外語學習更應注重精神層面的意義而非物質上的利益,應該以傳播外國先進文化和推動本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作為學習的根本動機。此外,他還認為,學習外語也是了解不同民族間不同文化的有效工具之一,人們應該站在“文化相對主義”的立場——承認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在這一基礎上,消除自我滿足、排他的異國文化論,探索異國文化中存在的價值并加以吸收,為自己原有的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日本如何看待中國

由于各國文化存在差異,在跨國際文化交流中難免會産生片面的觀點,比如現今日本社會中存在排斥中國文化的“厭中論”。對此,張教授引用并分析了大量的例子,有條理地整理出了幾種日本社會的中國觀。其中,他重點介紹了日本作家梶谷懷在《中國現代理論的“牆和雞蛋”》一書中總結的中國觀的三種模式,分别是:批判中國式的“脫亞論”,僅僅建立在實際利益關系上的“中日利益友好論”,以及對現今中國體制存在不滿甚至煽動其變革的“中國幹涉論”。

現場觀衆細緻聆聽

怎樣正确對待異國文化和本土文化

針對上述出現的情況,張教授提出了四點建議。首先,我國在吸收國外優秀文化,為傳統文化注入新活力的同時,必須保持國與國之間一定的距離和敬意;其次,我們應該客觀地看待其他國家的異國文化,學會通過全球視野來發現自身的問題并尋求解決的辦法;接着,因為文化無貴賤、高低之分,在研究異國文化時,應當尊重文化的必然性和相對性,承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并且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交流;最後,我們不僅要學會贊美異國文化,更要學會繼承和弘揚自身的傳統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臨近講座結束,張教授還簡單地介紹了今年孔子學院的短期留學項目,其中包括留學的時間、項目内容和所需費用等。他希望該項目能積極促進中日文化交流,為中日學生交流合作提供一個良好的平台。


文字:黃群雪

攝影:覃麗安

編輯:林玉婷

上一條:現代性、政治與美:明治日本的美術史叙述與中國——記“著名教授論壇”第204講
下一條:解讀《伊勢物語》《平家物語》的魅力——記東北師大林岚教授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