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學術動态
首頁 >> 科學研究 >> 學術動态 >> 正文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開講——三・一一之後:災難與文學
發布日期:2014-12-10

本網訊12月8日下午,主題為“三・一一之後:災難與文學”的講座在北七教213教室開講,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張政遠博士擔任主講人。院長陳多友、副院長丁國旗和日語系主任張秀強等領導出席了本次講座。

張政遠博士環繞“災難與文學”開講

本次講座中,張政遠博士以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為分水嶺,為我們展示了災難後,日本文學界對災難特别是由于福島核電站事故而進一步激化的原子能利用問題的各種反應。張政遠認為文學界總體的态度是對原子能利用問題諱莫如深,視之為禁忌,但也不乏作家以此為選題進行文學創作,試圖令人們重新審視災難與人的關系,以及重視原子能利用問題。

張政遠表示,于木村郎子的《震災後文學論》一書中,提到了日本大地震後文學界的3種常見反應——第一種是何かを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必須做些什麼)、第二種是現実逃避(逃避現實)以及第三種是自粛(自我約束)。第一種反應是通過閱讀《方丈記》(該書從佛家角度解釋地震等災難是無常和不可預測的)這類書,從而獲得心理慰藉;第二種反應則是逃避現實,不閱讀與災難報道相關的書物以及作品如報紙和詩歌,試圖切斷與其接觸的機會;最後一種則是從自身角度出發,自我約束,自我反省,不消費震災中的犧牲者,如不以他們為原型進行文學創作等。

現場氣氛良好,學生認真傾聽

爾後,張政遠通過引用中村文則以及松浦理惠子等文學界人士的看法提及,部分文學界人士認為災難并沒有改變文學以及他們原有的價值觀——因為在地震前,日本就已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包括地震和核洩漏等災害,不是一個新的話題,不足引起廣泛的讨論。此外,另一位文學界人士佐藤友哉還認為原子能利用問題依然是一個禁忌問題,不能在文學上過多談及。

緊接着,張政遠提及伊藤正幸(いとうせいこう)的《想像ラジオ》(想象廣播),該書叙述了在災難中的犧牲者化身為DJ,利用電台來進行廣播其想傳達的東西,與生者進行對話,而重新審視了生者與死者之間的關系。該書得到了芥川獎最終候補(提名),但在文學界卻受到了批評——利用震災中的犧牲者來進行文學創作,被視為不尊重死者,觸犯到了禁忌。

之後,張政遠講述了3・11地震後,他與香港的朋友們一同去往日本,走訪震後災區,即“巡禮”的經曆。在張政遠博士看來,“巡禮”的目的并非參觀寺廟,振興當地經濟,也不是自我感覺良好,而是從此次災難中吸取教訓,重拾已被人們遺忘的東西,銘記曆史。

學生積極提出疑問

在提問環節中,張政遠針對“為何原子能利用問題會成為日本文學的禁忌”的提問,如此回答道,原子能利用問題牽涉到以政府為首,大企業,媒體等多方面的利益,是一個涉及利益範圍較廣的複雜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因此在文學上一般不輕易談及。最後,張政遠總結道,日本的文學與哲學一樣,一般與社會現實聯系不緊密,不太關注重大問題,但日本文學并不完全是Entertainment(娛樂,消遣),它自身在政治等方面亦有其深刻的意義。

上一條:世界的廣告—— 省廣博報堂系列講座第五回
下一條:中日文化的異同性——日本東洋大學梁春香教授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