鍊接地址:https://www.gdufs.edu.cn/info/1106/53764.htm
外出需要全副武裝的保衛護送,半夜不時被營地外的爆炸聲驚醒……這是中國紅十字會總會防疫專家組在伊拉克執行任務時的日常。3月7日,我校太阳集团、亞非學院(籌)阿拉伯語專業教師艾河旭被省紅十字會選派為阿拉伯語翻譯,和廣東省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專家隊一道踏上了飛往巴格達的航班。這個90後的大男孩面對緊急任務沒有絲毫遲疑,“青山一道,同擔風雨。能用專業知識為全球抗擊疫情做出貢獻,我感到非常榮幸。”

艾河旭
“當國家需要我的時候,不論是哪裡我都會奔赴‘前線’”
3月5日下午,艾河旭接到了學院打來的電話,“随省專家團出訪伊拉克,越快越好!” 由于疫情在全國範圍内的影響,彼時的他還滞留在烏魯木齊的哥哥家中。作為阿拉伯語專業教師,艾河旭對伊拉克當前的局勢十分了解。他坦言内心曾有過一絲擔憂,但代表學校随團出訪的光榮感和為國出征的責任感蓋過了所有緊張和憂慮。當被問道“這個任務你能不能完成”時,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一定順利完成組織和學校安排的工作!”
在埃及開羅大學度過碩博生涯的艾河旭此前參與過多場大型國際會議的翻譯工作,“我深知此次任務一定十分艱巨,同時充滿了挑戰與危險。但國家需要我的時候,不論是哪裡我都會奔赴‘前線’。我希望能去伊拉克幫助兄弟國家的人民保衛生命健康,打赢這場抗疫‘阻擊戰’。”
從烏魯木齊返穗,艾河旭遇到了手續緊急、交通不暢、多重檢疫等障礙,學校黨委、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太阳集团、亞非學院(籌)及校醫院等各部門通力合作,為艾河旭排除困難,并為他準備了防護用品和常用藥品等物資。
3月7日下午,艾河旭準時來到白雲機場,與來自傳染病防控、流行病學、重症醫學、核酸檢測等領域的另外6位中國專家會合,專家團隊攜帶核酸檢測試劑盒和其他醫療用品、設備等重達8噸的人道救援物資,踏上了飛往巴格達的航班。

中國援助伊拉克防治新冠肺炎醫療專家組抵達巴格達國際機場
“實驗室要在48小時内改造完成”
到達當天,營地附近就傳來駭人的爆炸聲。然而艾河旭并未顧及周圍的環境,在巴格達的每一天都是和時間賽跑。自工作開展以來,專家團隊已同伊拉克衛生部和疾控中心官員、世衛組織代表等進行大量技術性溝通,并考察了巴格達醫學城醫院。“剛開始的幾天,每天隻睡了三四個小時。”接到記者采訪當天,是艾河旭到駐地十幾天來的第一個休息日,但他仍需要與團隊成員商量工作和後續安排。
中國專家團隊此行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協助伊方醫院建立核酸檢測試驗室、CT實驗室、生物分子實驗室,安裝醫用CT機及X光機等相關設備,以提升伊拉克新冠病毒檢測能力,遏制病毒大規模傳播。艾河旭主要負責跟進和溝通這三個實驗室的選址、改造工作,以及為聯合國駐伊辦事處醫務人員和伊拉克醫務人員的培訓提供翻譯服務等。艾河旭表示:“我的職責是為專家團做好後勤保障服務,在執行任務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要一起解決。”
據專家團隊判斷,冠狀病毒病例已遍布伊境内各省,呈多點暴發趨勢。為了盡快提升核酸檢測能力,巴格達醫學城必須在48小時内将一個會議室改造為基本合格的實驗室,為此,艾河旭與伊方簽訂了責任書。由于時間緊迫,且存在一定的改造難度,本以為目标難以達成:“我們一開始都不相信能改造成功,但是兩天之後工程師聯系我們去驗收,雖然不是完全符合規範,但是作為一個檢測的實驗室,它的功能是已經具備了!”這讓艾河旭喜出望外。最近幾天,艾河旭與另兩名專家正在全力協助安裝實驗室設備、強化實驗室防護措施、完善樣本的接受流程,同時對當地的醫療團隊進行儀器使用的技術培訓。

艾河旭(左一)和專家團成員在改造好的核酸檢測實驗室前
“之前看新聞時就感到這裡的形勢嚴峻,現在來到了才知道确實不易。” 由于需要經常出入隔離病房和生化實驗室,重重防護對艾河旭來說是家常便飯,防護服、護目鏡、2層口罩和手套,光是穿戴上這些“裝備”就需要花30分鐘。“非常熱,有時候會喘不上來氣。”從艾河旭傳回來的照片可以看到,因為長時間穿戴防護用品,他的臉部已經出現了不同程度破損出血。
談起印象最深的事,艾河旭直言是伊拉克人民對中國醫療隊的感激和認可。他回憶起在伊拉克國家癌症中心(冠狀病毒防護治療中心)定下CT實驗室的改造方案後,中心主任慕斯阿布·拉比伊院長激動地對他說:“是人道主義精神讓中國人和我們當地人團結在了一起,你們是世界人民的典範!” 艾河旭把這番話認真地一字一句地寫在了筆記本上。“作為中國人,我覺得非常自豪。”在整個采訪中,“自豪”是被艾河旭頻頻提及的一個詞。

艾河旭(左)協助專家進行DR設備調試
“我是翻譯,服務專家團隊就是職責”
近兩周以來,艾河旭參與了對伊方醫護人員、中資企業員工等10場新冠肺炎防護知識培訓,培訓人數達兩三百人。除了對身體的挑戰,大量的醫學和機械術語也是艾河旭面臨的難關。為此,他試譯了新冠肺炎第七版治療方案、查閱了外網新聞以及國内公衆号的詞彙總結,結合自身理解和生活常識,以求盡可能快速而精确地将我國專家團隊的意見傳達給伊拉克工作人員。他坦言,短時間内掌握全部的術語體系是不太現實的,但是可以盡快地掌握,比如新聞中就會涉及最新的術語譯法。他表示,在一些情況下,遇到專業術語不必糾結具體怎麼說,隻要把意思表達出來,轉譯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切記不能生搬硬套,按照字面意思翻譯,以免産生誤解。”
此外,艾河旭還面臨伊拉克口音适應方面的挑戰。阿拉伯語标準語僅在新聞和教學領域使用,22個阿拉伯國家大都使用自身的方言,各方言之間差異巨大。伊拉克就有5種方言,同時北部地區通行庫爾德語。而他所熟悉的是阿拉伯語标準語和埃及方言,因此在實際翻譯中盡量雙方使用标準語,遇到專業術語的時候綜合使用英文和阿拉伯語解釋。艾河旭常常利用回到營地休息的時間進行“充電”,“我會仔細閱讀國内外文局整理出的涉新冠肺炎詞彙表,法語的翻譯我也拿來參考了。”
待巴格達的任務告一段落,艾河旭将随團隊去往伊拉克北部的庫爾德地區,開啟下一階段抗“疫”征程。伊拉克大使館社交媒體下的3000多條來自庫爾德普通民衆的留言讓專家團隊倍感振奮,“他們十分期待中國醫療團隊的到訪。”但這次出行面臨着更危險的形勢、更艱苦的條件,艾河旭表示:“作為翻譯,我是一定會去的,服務專家團隊就是我的職責。以後有同樣的任務,我也會直接答應下來。”

伊拉克國家醫療城負責人哈桑與艾河旭(右)進行交流
“我與阿拉伯人之間的感情就像是家人一樣”
一次核酸檢測試驗室的培訓任務結束後,艾河旭和另外幾名專家在附近的小商店采購了一些物品。他離開小店不久,小店老闆小跑着追了過來,塞給他一大包糖果。“小店老闆聽到我說阿語覺得特别親切,他知道我們是來自中國的醫療團隊,希望以此表示感謝。”面對小店老闆的善舉,與阿拉伯語相伴十餘年的艾河旭很有感觸,“世界之間早已不分你我,我與阿拉伯人之間的感情就像是家裡人一樣,我很希望伊拉克的局勢變得更平穩一些的,也很希望我們的援助能夠幫到他們。”
在使館的領導下,艾河旭所在的團隊成立了臨時黨支部。作為入黨積極分子的他第一次參加了黨支部會議。他認為,此次作為國家醫療隊的一員“出征”伊拉克,同伊拉克政府、人民團結在一起與新冠疫情做戰鬥,不僅是對自我的曆練,更是對黨員精神的切身實踐。

艾河旭脫下防護裝備的狀态
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援助伊拉克新冠肺炎防疫專家組在巴格達的工作已經初見成效,伊拉克政府出台了最嚴厲的防控舉措,限制人員流動、停飛所有航班,政府工作人員必須佩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三個實驗室的搭建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很快便能投入使用。
艾河旭表示會在回校後将自己的經曆和學生分享,他希望能把這份為國出征的自豪感帶給學生,更希望他們未來也有機會親身感受。他期待更多的廣外學子運用專業所學參與國際事務:“在學好外語的同時,要多多了解其他行業,充實自己,同時也要勇于運用自身的優勢在不同領域發揮特長、為社會多做貢獻。”
伊拉克記者制作視頻感謝中國援助伊朗專家組